年轻人时时憧憬着未来,老年人却总是回忆过去。读罢泰山文化学者周郢的新作《泰山国山议》,感慨万端,脑子里连续剧式地浮现出初识周郢少年时的一幕幕场景。
1984年7月,我被调入市史志办,进编审科后,除负责编辑《泰安地区志》外,领导还交给我一项任务,负责编辑《东岳志稿》这一刊物。当时来稿不少,其中一篇稿件《纠正旧泰安县志中的几处错误》引起我的关注。我知道旧《泰安县志》是民国十八(1929)年出版,那时的老书,全是文言文,它一无标点,二不分段,三无简化字,一般青年难以看懂,又怎能纠正其中的错误呢?我想这位作者,至少是50多岁的半大老头,或者是位老私塾先生。他能来稿,关心史志工作,我们应当打心里对他尊重。我便到秘书科说:“要是这位作者来了,一定要通知我,我要好好和他座谈座谈,向他请教请教。”
过了几天,刚上班,秘书科的同志对我说:“你说的那位作者来了,在秘书科呐。”
我一听很兴奋,略整仪容,趋步前行。进了秘书科,我撒么一圈,不见老者,便问:“那位作者哪去了?”
就在此时,我看到从深陷的旧沙发里站起来一位孩子说:“就是我。”
我大吃一惊,竟一时语塞,心想:“你长得倒是个小帅哥,但口尚乳臭,能当韩信?怎么能纠正文章中的错误呢?”
瞬间的尴尬,我平静下来,让他到我的办公室,和他亲切地啦扯起来:
“你叫周郢,多大了?”
“14岁。”
“噢,上初中啦。”
“毕业了。”
“上高中啦?”
“我只爱文,数理化不想学,考不上高中。”
“不上学,在家干什么?”
“在家看书,学习,也常外出考察。”
“你看些啥书,还搞考察?”我有点迷惑。
“我爱看旧县志、泰山著作、古典文学、古装戏,反正什么书都看。有时外出考察泰山及其周围的新发现什么的。”
我又大吃一惊,他看的书,可不是一般人都能看到的,也不是一般人都能看懂的;他人不大,还搞什么考察哩?
“有人陪你考察吗?”
“有,我舅舅常陪我考察。”
“你父亲呢?是干什么工作的?”
“是儿童文学作家,很喜欢讲故事。”——后来,我曾介绍他父亲去东岳中学给全校师生讲故事,大受欢迎。
“你母亲呢?”
“母亲是搞戏的,写戏曲剧本什么的。”
“你父亲不陪你考察吗?”
“他在陕西汉中工作。我从小跟舅舅、姥姥生活在泰城。”
“你说爱看泰山著作、古典文学,什么书都爱看,你家有多少书?”
“书多啦,好几书架呢!”
我再吃一惊“小小的孩子竟有好几书架书!”
“你自己买的?”
“我,我舅。”
“你也动笔写点东西吗?”
“写。”
“发表过吗?”
“发表过。”
“啊,在什么刊物上?”
“在《中国戏剧报》上。”
“何时发表的?”
“好几年了,11岁时。”
“啊……”我简直惊得目瞪口呆!这不遇到小天才、小神童了吗?我决定星期天到他家去。
“你家住哪里?”
“更新。”
“更新是哪里?”
他解释半天,我明白了“更新”是他家住的个小区,但没有街道、门牌号码。我进泰城才几天,总是一头雾水,便决定跟着他到他家去看看。
……
骑车半个多小时才到他家。他家是单位才有的一个大铁皮门、大院子。院里有高大的榆树、槐树,还有一块可种菜的空地。三大间西堂屋,两小间东堂屋。院子中央被树阴遮敝,挺凉快的。这不像一个居家——后来才晓得是自来水公司的一片闲居。家里有他舅舅40来岁,自来水厂的职工。姥姥60多岁,家庭妇女。我们都说过话,我就赶紧到周郢单住的两间小东堂屋去。一进门,除一张小写字台外,满屋都是一个个书架,书架上摆满了有点凌乱的大本小本的各类书籍,有个架子上还摆了几种杂志和词典。东里屋是他的卧室。
我来不及细看,就问他要发表的文章。周郢拿出一本国家级的戏剧报,我匆匆看着,至今还记得。文章说中国戏曲剧脸谱的起源,他不同意某专家的意见。他认为脸谱的起源,应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宫廷戴上鬼脸等假面具跳舞,就应算是脸谱的起源。《中国戏剧报》还写上编者按:“一个11岁的娃娃,写出了这样的文章……”
之后,我向史志办领导推荐,周郢进了史志办泰山志编辑室,在李继生先生主持下,分工编辑《泰山志大事记》,他便整天抱着《二十四史》查阅、记录。在那两三年里,我与周郢往来密切,利用晚上、星期天业余时间,首先点校(分段、简化字)了《泰山道里记》交到市出版局,联系山东友谊书社出版。接着注释《泰山历代小说选》,由泰安师专教授、校长唐功武先生给写了长篇序言,称该书“填补了泰山文化研究的一个空白。”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期间,周郢除了自己不断发表各类文章外,还出版了《泰山历史纪年》一书。
他在史志办完成任务后,我曾带着他发表的各类文章及出版的编著去师专找唐校长,意思是师专能否给周郢安排个工作。唐校长对周郢已经非常了解,说:可让周郢来师专编辑学报,说凡是写关于泰山及泰安地区的稿件交由他编,每期他可以发表一篇文章,给他讲师待遇,不用坐班,按时完成任务就行。但是,周郢却去汉中找他父亲去了。
与周郢舅舅认识后,多年来他常到我家坐坐。今年二月他送我周郢的《泰山国山议》一书时,我说:还记得84年7月我第一次去你家,看到周郢书架上竟有厚厚的一本《唐诗鉴赏辞典》,你也真舍得花钱给他买书。周郢舅说:“周郢还是孩子时,在家就抱着书看,上街就跑书店,只要他相中的书就闹着非买不行。我想这是好事,也就依他了。记得可能是84年春的一天,周郢看到青年路新华书店新进了《唐诗鉴赏辞典》,立即就往家跑,气喘吁吁地和我要8块钱。我知道是他又相中什么书了。我满身掏呀,掏呀,也凑不上8块,怎么办呢?只见他抱起自己的小存款罐就跑了。据说在书店柜台上,为找纸币,他打碎了小钱罐,凑齐9.8元,买了那部辞典。书店在场的人,都十分惊讶,一个小孩子这么爱书?再说厚厚的辞典他能看得懂吗?
说到此,我想起在史志办与周郢的一次交谈,我俩说起泰安当代的名人是谁。我说“马鸣初老先生应算一个,他出版了《泰山历代诗歌选》一书。”周郢说:“泰安师专汤贵仁教授也是个名人,《唐诗鉴赏辞典》上他解说的6首唐诗都挺精彩……”
在周郢还是少年时,因我多次去他家,与周郢姥姥很熟了。有一天,周郢与他舅舅搞考察去了,我便和她姥姥说起周郢。
“老太太,周郢这孩子可是个人才,将来他要成为学者、名人!”
老太太嘿嘿两声,笑着说:“你不知道,他除了看书,写字,就是跟舅舅这里那里乱跑,什么也不懂。那一天,我忙着,说:‘周郢,我都切好了,你去炒蒜苔和肉。\’周郢说:‘好来!\’你说怎么着了……”
“怎么着了?”
“哼!他把蒜苔和肉一块下锅里啦?你还说他要成为学者和名人哩!”
“哈哈哈哈!”我禁不住大笑起来。不知道再怎么和老太太搭话,但心里却说:“这是术业有专攻,勤奋能成才呀。”
□施永林
新闻推荐
本报7月25日讯(记者 田鑫)今天上午,市政协召开党组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通报会。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白玉翠通报情况,副主席宋鲁主持会议。市政协副主席朱永强、谢崇国、任先德、王淑...
泰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泰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