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尘泉,泰山南麓久负盛名的历史名泉,历代地方志书及文献资料多有记载。但时至今日,涤尘泉却失考。涤尘泉现在何处?是被掩埋还是未被确认?现在王母池庙西南、老君堂东南的水井是否就是“众人寻他千百度”的涤尘泉?最近,笔者参考有关资料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请教、访问了部分文史专家和居住在附近的耄耋老人。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初版的聂鈫《泰山道里记》记载:“自大王庙转而东北为后土殿,有宋范致君题名勒壁。门外有井曰涤尘泉。东为老君堂,古岱岳观一隅也。”清乾隆五十五年宋思仁《泰山述记》(1790),清嘉庆十二年(1807)唐仲冕《岱览》等史书均有如上记载。民国11年(1922)初版、民国22年(1933)3月再版的王连儒《泰山游览志》,还特别注明后土殿“今圮,前有涤尘泉”。明万历十五年(1587)査志隆《岱史》“山水表·泉”中则说:“涤尘泉,在岳南麓后土庙内,游人多掬水涤目,又名眼光泉。”由此可见,要寻找涤尘泉,需先确定古后土殿(庙)的位置。
根据上述志书记载,现红门路两侧从岱宗坊往北主要建筑有乾隆行宫(乾隆三十五年建,久圮。现军休所址)、丰都庙(岱宗坊东,明弘治十四年建,久圮)、白鹤泉坊(现军休所东墙)、三皇庙(现军休所路东)、升元观(三皇庙北,久圮)、玉皇阁(清行宫北,久圮)、北斗殿(玉皇阁西,久圮)、金龙四大王庙(玉皇阁北偏,上世纪五十年代圮)、后土殿(大王庙东北,久圮)、老君堂(王母池西,昔名岱岳观)、群玉庵(王母池庙)、东眼光殿(现虎山阁址,毁于民初)、关帝庙等。至新中国成立前后,除白鹤泉坊、老君堂、王母池庙、关帝庙外,其余建筑均是断垣残壁或仅留有遗迹。
后土殿,亦称后土庙,主要供奉后土娘娘。后土娘娘即女娲(女娲氏、女娲娘娘),也称地姥娘娘、地母娘娘、地母元君、虚空地母至尊、后土夫人等。后土神的产生,源于古人自然崇拜中的土地与女性崇拜,她掌阴阳,育万物,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合,为主宰大地山川的女性神。她是盘古之后第三位诞生的大神,被称为大地之母,是最早的地上之王。道观并设后土殿,民间建后土娘娘祠,每年农历十月十八日相传是后土娘娘圣诞日,隆重祭祀之。泰山南麓后土殿创建年代无考,清乾隆六十年(1795)修葺。殿前有宋范致君题名勒壁,《岱览》录其文:“武夷范致君,久慕仙风,自楚之鲁,遂登泰山,以望八极之表。有宋大观元年正月廿三日记于是碑。后土圣母殿(缺七字)上石。”范致君,又名范致冲,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宋绍圣四年(1097)进士,明汪子卿《泰山志》录有范致冲《日观峰》诗。民国年间后土殿及范致君石刻并亡。
后土殿的位置,古志书记载为大王庙“转而东北”,后土殿东为老君堂、群玉庵。大王庙即金龙四大王庙,清《山东通志》载:“神为南宋谢绪,行四,钱塘人,隐金龙山,宋亡投苕水死。明天启四年,以拥护漕河封今号。康熙元年(1662)祀此。”金龙四大王为水神。谢绪先祖是东晋宰相谢安,排行老四,金龙山是谢绪读书处。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征战时,谢绪的英灵曾骑白马率潮水助阵,卷河水北流,淹没敌军,战后托梦向太祖禀报,太祖遂封谢绪为水神,立庙黄河之上。成祖修复漕运,神亦相助。天启四年(1624),因天旱漕运水涸,船不能行,谢绪又被封为护国济运金龙四大王,实际上又成了主漕运之神。清代重漕运,更封金龙四大王以黄河神兼运河神,沿河官民奉祀虔诚。泰山四大王庙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重修泰安县志》称故址在“玉皇阁北偏”,即今红门路泰山管委老办公楼院内,现尚存古柏一株,标牌号为“泰安市古树名木,B0163”。已枯多年,现育有两棵紫藤缠绕枯干。
老君堂在王母池庙、后土殿西,始建于唐,为古岱岳观的一部分。古岱岳观为古东岳中庙,始创于汉武时期,东晋时较下庙(岱庙)“尤崇丽”,为唐以前泰山之最大道观,唐代六帝一后(即高宗、中宗、睿宗、玄宗、代宗、德宗及武后则天)有事泰山皆祀于此。岱岳观庙址,后至中溪南岩幡竿石,也就是现在虎山水库北面;庙南包括大片开阔地,占地十分可观。唐高宗东封时改为道观,在其地筑殿三楹,武后则天赐名“白鹤”,将祀泰山神之所改为祀“三清”道教神之所,俗称老君堂,后为元都观。至明代,仅存三清小殿,余皆废址。老君堂民国八年(1919)重修。著名的鸳鸯碑原立老君堂殿前,1960年在老君堂院墙外以东建碑亭一座,将碑移于亭内,现碑亭犹在。1968年将碑移岱庙炳灵门外北侧埋存,使千年佳刻得以保存。1982年11月挖出,陈列于岱庙碑廊。老君堂曾为虎山中学校址,后搬迁。2011年泰前居委会投资1000万元在旧地易址重建,正殿供奉太上老君,东殿、西殿分别供奉财神爷、药王,东、西配房分别供碧霞元君和三官神。老君堂是泰山上唯一供奉道德天尊,也称作太上老君的宫观。
群玉庵即王母池庙,因有王母泉在内,其位置应该没有大的变化。后土殿门外有井“曰涤尘泉”,地下水脉相对稳定,井的位置也应该不会有大的变化。
根据上述分析,后土殿具体位置应该就在王母池庙西南、现老君堂东南,水井应在原后土殿南门外东侧。此位置完全符合《泰山道里记》等志书记载后土殿在“大王庙转而东北”、“东为老君堂”、“东为群玉庵,祀王母”的记载。
至于《岱史》“山水表·泉”中所说涤尘泉“又名眼光泉”,可能是该泉的别名。关于眼光泉,民国18年(1929)《重修泰安县志·卷二》:“北为金山,明立高真院于上,今名西眼光殿。殿前有眼光泉,游人多掬水洗目。”王母池“东过岭为虎山,今为东眼光殿,与金山对峙。”民国22年(1933)王连儒《泰山游览志》亦有相同记载。这两本民国期间的志书,距今天时间最近,记述应更符合现实。《岱史》说游人多在涤尘泉“掬水涤目”,历史上泰山泉水丰富,“处处有泉水,目辄为之明”,很多泉喷涌而出,游人在泉边捧水洗目,也在情理之中。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肯定,现王母池庙西南、老君堂东南、环山路北侧水井就是人们多年来苦苦寻找的涤尘泉!
现涤尘泉井为椭圆形井壁,深约3米,水脉甚旺,井水清澈甘甜,每天取水者从早到晚络绎不绝。2008年拓修环山路时一并对井台进行了整修,井台砌为长方形,抬高地面并铺筑了花岗石,较好地保持了井水的卫生。但是,尚无泉亭,无统一提水设施,更无泉名标识,取水者自带水桶井下提水,很容易造成泉水污染。如果将泉井进一步整修,建起有特色的泉亭,设立醒目的“涤尘泉”泉名标识和名泉介绍,充分发掘其历史内涵,使之变为可供游人驻足欣赏的参观景点,岂不是一件既有利于旅游事业发展,又深受市民欢迎的好事。
□马辉
新闻推荐
本报7月17日讯(王瑞峰 夏丽苗)近日,泰安市特色旅游产品《地下漂流服务规范》旅游服务地方规范专家审查会在泰山宝泰隆旅游度假区召开。该规范正式通过审查,成为泰安市9个特色旅游产...
泰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泰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