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书上明明有着记载,为何却始终无法找到这一千年名泉“涤尘泉”呢?近日,山东省泰安市文史工作者在泰山脚下发现了这一历史上久负盛名、后多年失考、早已销声匿迹的千年历史名泉。
发现与考证者为泰安市史志办原主任马辉,是一位矢志不渝的泰山护泉志愿者。近年来,为了编写《泰山名泉》一书,他反复查阅历史资料,并多次到上百个历史名泉现场考察。他发现,涤尘泉是泰山南麓著名的历史名泉,历代地方志书及文献资料多有记载,但时至今日,涤尘泉却失考。参考有关资料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请教、访问了部分文史专家和居住在附近的耄耋老人后,马辉确认,位于泰山南麓王母池庙西南、老君堂东南的水井就是涤尘泉。
据马辉介绍,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初版的聂鈫《泰山道里记》记载:“自大王庙转而东北为后土殿,有宋范致君题名勒壁。门外有井曰涤尘泉。东为老君堂,古岱岳观一隅也。”清乾隆五十五年宋思仁《泰山述记》(1790),清嘉庆十二年(1807)唐仲冕《岱览》等史书均有如上记载。民国11年(1922)初版、民国22年(1933)3月再版的王连儒《泰山游览志》,还特别注明后土殿“今圮,前有涤尘泉”。现存最早的泰山专志、明嘉靖年间(1522—1566)成书的汪子卿《泰山志》,明万历十五年(1587)査志隆《岱史》“山水表·泉”中则说:“涤尘泉,在岳南麓后土庙内,游人多掬水涤目,又名眼光泉。”马辉认为,现王母池庙西南、老君堂东南、环山路北侧水井就是人们多年来苦苦寻找的涤尘泉。此位置完全符合《泰山道里记》等志书记载后土殿在“大王庙转而东北”“东为老君堂”“东为群玉庵,祀王母”的记载。
目前,涤尘泉井为椭圆形井壁,深约3米,水脉甚旺。近年来,泰安市逐渐加大了对泰山泉的保护力度,如今,涤尘泉已经被泰安市进行了修整、保护,井台砌为长方形,抬高地面并铺筑了花岗石。井水清澈甘甜,每天取水者从早到晚络绎不绝。
□柳萍
新闻推荐
本报11月13日讯(见习记者 白凯)窗明几净的办公环境,聚精会神的年轻白领,再加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眼前的这个电子商务公司装备虽然简单,但怀揣的梦想却很大。承载他们梦想的平台就是三里...
泰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泰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