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到泰安新闻大厦查阅资料,几位当年还很年轻的同事围拢来,高兴地向我介绍报社的发展情况,领我参观大厦的办公室、工作间和图片展。置身于20多层高、矗立于泰山脚下、既雄伟又独特的建筑,看着这些现代化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回想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报社工作时的情景,心中不觉一阵激动,那时无论怎么想象,也不会想到泰安日报社会发展到今天这样。
泰安日报社成立于1985年元旦。成立之初,根据市委要求,抽调一批同志到报社工作,我就是这时来到报社的。当时报社还在青年路54号一处民房内办公,院落不大,只有一座坐北朝南的二层小楼。我到报社后,先在记者部,后调到总编室,前后在报社工作了5年时间,其间参加了多次重大宣传、采访活动,写出了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稿件,有10多篇稿获省、市好新闻奖。1988年11月25日,山东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新闻出版周报》头题刊登了我撰写的《泰安日报突出地方特色越办越活》的稿件,后这篇稿件又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新闻出版报》在重要位置刊登。
1990年上半年,我作为市委调研组成员,曾在莱芜市房干村断断续续住过半年。当时莱芜市隶属泰安市管辖,房干村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韩增旗的带领下,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坚持春节不下山,大干苦干十几年,硬是把一个穷得叮当响的纯山村,建设成富裕文明的省级生态农业先进村。我们系统总结了房干村艰苦创业的经验,筹备召开了连续三天的市委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座谈会,全市4825个村党支部书记分批参加了会议。之后,全市深入开展了“学房干、创双百”活动,激发了各地艰苦创业、建设家乡的热情。房干村是老革命根据地,战争年代,中共泰山地委、行署,泰山时报社,八路军的兵工厂、医院,莱北县委都曾设在这里。在房干村调研期间,我听到不少关于《泰山时报》的故事。韩增旗告诉我:1942年,泰山地委和报社在莱芜县茶业口吉山被日本鬼子和“二鬼子”包围,牺牲了六七个同志,后来报社又转移到房干,继续出报。当时我虽然已经调出报社,但我对报社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房干村党支部书记韩增旗带领下,几经周折,我们在房干村北山找寻到了《泰山时报》创刊时的社址——山半腰两间石墙草屋。当时小屋屋顶已经被风刮去,在小屋内我们发现了安放石印印刷机的痕迹,墙上还留有油墨。
2008年7月,按照市政府地方志编纂的文件要求,泰安日报社党委决定编纂《泰安日报社志》。当时我在市史志办任职,在编纂过程中,我和市史志办另一名负责同志担任社志的特邀编审,从业务角度提出了不少意见建议,报社领导都认真采纳。其间,我想到《泰山时报》是泰安市委的前身之一泰山地委的机关报,两张报纸应该有继承关系,《泰安日报》的历史应该向前追溯到1939年10月在莱芜市创刊的《泰山时报》。社志执行主编赵学法对我的这一想法十分赞同,请我向报社党委提出建议。报社党委经研究并请示市委后同意了这个意见。由此,《泰安日报社志》就从1939年10月作为事物的发端开始记述,《泰安日报》的历史也相应前延至1939年,截至今年,《泰安日报》已经走过了75年的辉煌历程。
我离开报社后,先后在几个单位工作,《泰安日报》在新闻宣传方面对我负责的工作都给予大力支持。这一方面报社对各部门的工作从来都是积极主动地配合,另一方面,报社的领导和同志们一直没有忘记我这个“老报人”。从1990年至2002年,我在组织部门从事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各级党组织先后推选、培养了诸如房干村、鲁西村、市场街、于寺村党支部,以及韩增旗、金兰英、李田祚、梁绪珍、孙传柏、高荣国、宋光明、张继文、牛宝伟、钱占绪、米培莲等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经得起时间考验、引领发展潮流的先进典型。对这些典型,《泰安日报》都给予了充分报道。
2010年我离岗后,时间相对宽裕了,便重新拾起搁置已久的笔,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料,撰写了一批介绍和研究地方文史的稿件,其中一部分交由报纸刊登,既向社会宣传了地方历史文化,也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料;同时,报纸也成了我与文史爱好者相互交流切磋的珍贵平台。
30年,弹指一挥间,《泰安日报》已经由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了党和政府与泰安人民之间加强联系须臾离不开的桥梁纽带,成了促进泰安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进器。我与《泰安日报》有着不尽的情缘,每次走过新建成的泰安新闻大厦,我都要驻足观赏一番。我真诚地为报社的蓬勃快速发展而祝福!
□马辉
新闻推荐
走在泰山景区周边,随处可见迎风飘扬的森林火险预警旗。每年11月1日至次年的5月31日,市气象局要制作大约211期的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为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安排部署森林防火工作提供...
泰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泰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