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全市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增进民生福祉,同时,改善民生又能有效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要更加注重发展民生社会事业。这是市委、市政府着眼全市发展实际,顺应全市人民新期待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我们要切实按照这一要求,加强民生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从而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发展活力。
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到59%;新增城镇就业6.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9万人;开工保障性住房10514套,基本建成7700套;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五保供养水平都有提高;平安泰安建设深入推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增幅加大,居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刚刚过去的一年,全市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不断加强。实践证明,只有切实转变理念和思维方式,摆正民生与发展的关系,以人为本,努力为群众创造发展条件,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着力发展民生社会事业,需要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基本民生。要继续实施一批民生实事项目,统筹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要突出抓好就业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对就业工作带来的新挑战。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抓好社会保险、大病保险、社会救助等基础性工作,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这些,事事关乎百姓冷暖,件件连着党心民心。我们都应尽最大努力,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好。
着力发展民生社会事业,必须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要深入推进平安泰安建设,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升群众安全感。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食品、药品、生产安全监管,有效防范和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要认真落实维稳第一责任,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人民的期待,就是党和政府的执政追求;群众的愿景,就是人民公仆的责任担当。只要我们以更多惠民之举,回应群众期待,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就一定能赢得民心、集中民智、凝聚民力,为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增添强大力量。
新闻推荐
本报1月29日讯(通讯员 黄丽娟)新年伊始,泰山区大项目建设势头强劲:鲁商商住综合体一期、财源大街中央商务区、普瑞特3D打印增材制造科技产业园等一批在建项目快马加鞭,宝泰隆旅游度假...
泰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泰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