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月6日讯(记者 秦承娇)新建、改造10座无臭室内压缩式生活垃圾中转站,新增和改造200个沿街生活垃圾收集点,新建500个果皮箱是2014年市委、市政府为民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截至2014年11月底,由市环卫所组织实施的环卫实事工程已经全部完成,为科学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4年起,泰安大街小巷的垃圾箱也成为了一道风景,原木色的网格围栏、红绿蓝的垃圾箱分类标示,让不起眼的垃圾箱也变得“高大上”了。“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有效减少垃圾处置量,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城市生活环境质量。”市环卫处负责人说,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另外,新建、改造的10座无臭室内压缩式生活垃圾中转站也已全部投入使用。记者在东湖路一新建的垃圾中转站看到,环卫工人只需要轻轻按动按钮,市民投入中转站的垃圾就可以自动压缩,同时除尘、消杀、除臭装置自动开启,整个过程几乎没有垃圾的臭味散出。市环卫处负责人介绍,2015年,泰安城区将淘汰地下垃圾台,逐步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密闭压缩转运。
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科学优化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是市环卫工作的一大目标。目前,中心城区采用“小型压缩转运站(后装式压缩车)一次转运+大型压缩转运站二次转运”为主的“二次压缩、二次转运”收运模式,将生活垃圾压缩转运至泰安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焚烧处理。垃圾压缩转运全部实现密闭化,提高了运输效率,实现了“垃圾不落地”,既避免了运输过程中“抛洒遗撒”二次污染现象,又可以增强市区垃圾收运的承载力。
垃圾收集、中转方式的改变,也切实提高了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东湖路居民姚先生介绍,“原来没建这个垃圾站的时候垃圾容易散落,而且臭味、污水兜不住,尤其是夏天的时候容易招蚊蝇,又脏又乱,有了垃圾站之后,这边的环境好了,也方便了,老百姓都挺高兴。”
新闻推荐
本报1月8日讯(通讯员 刘勇 魏文婷)笔者从国网泰安供电公司了解到,1月7日起,国网泰安供电公司将组织开展客户隐患排查治理,对客户产权线路及设备组织安全特巡检查、接点测温、负荷实测...
泰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泰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