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强
本报通讯员柳岩耿丽梅
“叮咚、叮咚……”阿里旺旺声音一声接一声响起,网店店主打开网店页面,熟练地处理顾客下单信息。这是记者日前在宁阳县磁窑镇前丁村村民邹猛家里看到的情景。“进入腊月,大家开始购置年货,我们的这些农副产品迎来了销售旺季。你看上面全是本地的小笨姜、圆红枣、香椿等农副产品,在网上的销量很好,几乎全是好评。”他对记者说。
环顾四周,记者看到,十多个年轻人有的忙着做美工编辑,有的则忙着通过旺旺与买家沟通。在隔壁的一间屋子,打包的、接单的工人们忙个不停,门前小广场上等待发货的箱子堆起一座小山。
“我们镇的小笨姜出丝、姜味浓,葛石镇的圆红枣果实硕大,果肉肥厚,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还有周边几个乡镇的豆腐皮、粉条、香椿、金蝉,符合现代人健康、绿色的食品需求,但是在本地卖不上价,电商网购,产品被卖到了最懂它们价值的消费者的手中。”在邹猛看来,农村的销售渠道相对闭塞,电商网购的便捷和实用恰好弥补了这个不足。
正是看到了农副产品在电商网购上的巨大商机,2015年,已经有多年网店经验、并且已经拥有两家专做化妆品生意的双皇冠淘宝店铺的邹猛,成立了泰安市蜂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开始在网上销售本地的农副产品。
“农产品电商,将农产品从原产地直接发货到消费者手中,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流通模式的弊端。”邹猛说,从村民手中,他可以拿到最新鲜、最生态的农副产品,再通过营销将这些产品以更好的价格卖出去,实现了他和村民的双赢。“以生姜为例,因为本地是生姜种植区,集市上的姜一斤卖不到两元钱,一个集最多卖30斤,而到了网上,一斤能买到5元多,一天平均能销售500斤,一个人能顶一个集市的销售能力。”
除了做大生姜产业,邹猛还将周边乡镇富有特色的大枣、豆腐皮、粉条、香椿、金蝉等农副产品通过互联网卖到全国各地,实现了经营者和农民的双赢。正在送货的葛石镇村民徐承里面对记者采访高兴地说:“我家地处山区,以种植生姜、大枣为主,以往都是我和家人赶集卖,行情不稳,卖不上价去,现在前丁村成立的电子商务公司帮我在网上销售,价格上去了,销量也比以前提高了,一年下来基本上没有存货。”
邹猛认为,食品安全是网购农产品的生命线。邹猛和他的员工们都只选取本地最好的供货农户,对产品的品质也是严格把关,良好的品质帮助他们很快打开了销路。邹猛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开设网上专营店10家,每天接单一二百个,多的时候超过300个,年销售收入能达到210万元。
尝到甜头的他开始将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他成功代理了中通等五家全国著名的快递公司在本镇的业务,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为淘宝店铺商品的集中管理、快速中转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为了打响品牌,他们还建立了100亩的养殖、种植基地,保证了供货质量。
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免费培训、帮忙开网店等方式,带动了本村和附近的30多户群众网上开店创业。通过培训学习,农户王海林开起网店,专门销售自家腌制的腌菜,由于是祖传的秘方,口感好,加上原材料新鲜,很快在网上打开了销路。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姜言明刘涛本报通讯员桑蕊在烈日烤炙的山丘,汗流浃背为群众寻水打井的人是他;在暴雨降临的汛期,忍饥挨饿24小时巡逻在水库岸边的人是他;在即将进入挂果期的果...
宁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