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洪波王红梅文/图
“安远是一个积淀了数千年历史的古镇,她不仅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散发着自古留下的缕缕书香气息。生活在这儿的人们,崇尚读书写字,无论田间农夫还是学堂读书的小儿,都能写几笔‘书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这个古镇上人们最为传统和朴素的认识。然而,曾几何时,受经济大潮的影响,这个平静的小镇也开始了躁动。年轻的人们不再读书写字,常常三五成群的围坐在商铺门口,或‘挖泥淌面\’(扑克游戏),或‘围城斗法\’(打麻将),古镇尚文之风已被纷繁的商品经济冲击的七零八落,难怪庄间老人忧心忡忡地感叹‘人心不古\’。然而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农家书屋\’在小镇落户,慢慢地街头喧闹着吆五喝六的年轻人,都被吸引到了这里,往日的书香气息渐回小镇。小小的书屋,唤醒了根植在古镇人心中的尚文之风……”这是记者1月14日在甘谷县安远镇采访时看到该村村民张继曾在一篇征文中的描述。张继曾的这段话道出了天水市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前后的可喜变化。
天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人们的尚文之风几乎随处可见。行走在这些乡镇村落,村民家家门楣上的“耕读第”、“读书斋”、“读书堂”等牌匾,无一不透出对读书的崇尚。然而,由于受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传播,耕读传统在许多农村地区逐渐消逝,不由得让人为之担忧。不过,让人可喜的是,自2005年7月,省新闻出版局确定在天水市秦州、麦积和清水等三个县区农村人口相对集中的4个行政村进行农家书屋试点工作以来,截至目前,天水市已建成农家书屋1270多家。
“农家书屋”正在慢慢融入农民群众的生活。
农家书屋筑起“精神粮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天水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健康、平稳、有序的发展态势,亮点也很多,而逐步走向富裕的农民渴望读书,需要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
从记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来看,图书在农村还是非常贫乏的,由于近年来出版物价格居高不下,而可供农民阅读的书籍又少,加之受到电视、麻将等娱乐活动的影响,农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和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在农村地区,几十年来家里除了孩子的课本,没买过其它书籍的家庭依旧很多,农民群众缺少条件读书、缺少文化知识的情况普遍存在。
为了改变农村在经济发展后文化生活匮乏的状况。国家启动“农家书屋”工程,并将其定为“十一五”期间实施的重点文化工程,就是让农民在增收的同时,使其都能够享受到接近或达到城市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以满足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时带动和激发农民群众的阅读热情,捧着书本走向文明。
2008年,天水市市政府已将“农家书屋”工程列入改善民生的14件实事之一。2009年,各县区政府已将“农家书屋”工程列入了政府报告。
据了解,天水市每个农家书屋按2.5万元配置,其中图书配置不少于2万元,基本设施0.5万元。国家和省上安排图书采购资金2万元,市、县(区)财政配套资金0.5万元。其中,市财政配套3000元,用于书架、桌椅、牌匾等设施的配备,县(区)财政配套2000元,用于设备更新及管理人员劳务费用;乡镇、村负责书屋场地建设和维修。书屋设施及出版物的配送、挂牌由市文化文物出版局统一组织实施。
在甘谷县安远镇北城村,当地灵芝艺术盆景培育技师王虎平从报纸和电视上了解到,甘谷县农家书屋准备启动的消息后,立即到县文化局报了名。他将自家小院的一间住房腾出来作为书屋,于2007年8月创办了“灵芝园”农家书屋,书屋内的书籍都是近年来各大型出版社的主流新书。同时在磐安镇三十铺朱圉山下创办的“朱圉山”农家书屋,则依托于磐安三十铺供销合作社。该供销合作社在搞好经营性服务的同时,先后办起了农家书屋、电教室、文化娱乐室,并配置了电脑等信息设备,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知识阅览、科技培训等服务。
农家书屋的成立极大地丰富了该村群众文化生活,通过阅览科技书籍带动了本村经济的发展,为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指明了道路。
“2008年省上为甘谷县审批拟建农家书屋80家,实际建了87家;2009年审批100家,实际建了103家。一直以来,为了保证农家书屋的正常运行,我们采取由近及远,依托村委、个人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乡村先做。其实,在农家书屋实施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就是为农家书屋寻找一块不小于15平米的房子,不过个别农民朋友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自愿提供自家小院办书屋的这种热情确实让我们感动。”甘谷县文化局相关负责人感慨地说。
据了解,近年来天水市在资金投入保证“农家书屋”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目前各县区积极探索“农家书屋”与农民互动新模式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眼下,农家书屋已成为天水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新亮点。
到书屋读书成农民的新时尚
1月14日,当记者走进全村有424户,2033人的甘谷县大像山镇南街村设于村委会新建五层办公楼的“农家书屋”时,不由得让人耳目一新。宽敞的阅览室窗明几净,崭新的桌椅摆放有序,贴有统一编号的标签,书架上《农村电工岗位知识与培训》、《农机使用与维修》等为农民答疑解惑的农用科技书籍;《人生有几搏》、《科学家的人生》等励志类书籍;《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文学类书籍;以及关注群众健康的《家庭医生》等内容实用的图书分类摆放的井井有条,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社科、文学、艺术、医药、工业技术等10多个种类,除此之外,《人民日报》、《甘肃日报》、《农民日报》等各类报刊和音像制品也十分丰富。61岁的书屋管理员王顺成对记者说:“我们这个书屋是2008年底建成的,至今1年多来共借阅书籍2567册次,人数12567人次。书屋基本上是全天开放,村民们随时都可以来查阅图书。”
采访过程中,一位前来借书的村民与记者聊了起来,他说:“农家书屋的设置,为农村群众打开了获取知识的新途径,在这里不但能找到对农民工就业有帮助的技术类图书,有大家喜欢的文学类图书。总之,只要走进书屋,总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现在我们这里有不少村民、学生的业余时间都愿意在书屋中度过。”甘谷县安远镇西城村一位80岁的老人,是农家书屋的忠实读者,他曾在借阅图书的过程中告诉管理员,说自己一定要争取在离世之前,把书屋里的书全部看完。
“其实农民还是挺喜欢农家书屋的,我管理的农家书屋借阅的人非常多,特别是到了农闲时节和夏季晚上,借书的人只能排队循环入场,有时办理借阅和归还手续常常要忙到晚上八九点钟。”“灵芝园”农家书屋的管理员王虎平感叹地对记者说。
记者在采访已建成的农家书屋时,也查看了书屋阅读情况的登记册。可以看出,天水市农家书屋管理基本较为规范,每个农家书屋都配发有统一的借阅登记册,制定有图书管理制度、借阅规章制度和管理员责任制度。其中一些农家书屋在运行一年多的时间中,已经有了固定的读者群。
甘谷县安远镇西城村一农民在一篇征文中写道:“农家书屋将人们浮躁的心平定了下来,把人们重新拉到了书桌前,现在村里赌博的少了,游手好闲的少了,邻里关系和谐了,学科学用科学的人多了。”记者在采访时听到不少农民说,这两年,每到农闲时间,大伙通过到农家书屋查阅农业、科教领域书籍,为发展农业生产求经问宝;或是到农家书屋阅读文化娱乐方面的书籍,进行文化休闲。不仅在生产上得到了实惠,也提高了文明素质。农家书屋在农村掀起了讲科学、好读书的新风尚。
让农民爱读书还需引导
“我觉得农民看书要引导,毕竟长期以来没有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引导,才能使农民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习惯。”这是王虎平管理农家书屋最直接的感受。
王虎平说,灵芝园书屋刚开始成立时,也没有多少人来借阅。他就将村里闲逛的人都叫到书屋来,给他们推荐一些比较有趣味性、可读性的书让他们看。到学生放假时,他就把村里的孩子们都叫到书屋里来,让他们看书。村里谁家种植什么果树或养殖什么牲畜,他就把书拿到谁家里去,让他们看相关技术书籍。慢慢地,村里来书屋借阅图书的人多了。
去年底的时候,他看到新闻出版总署在农家书屋读者中开展“读书征文活动”,王虎平立即将消息告诉书屋的读者,鼓励他们写征文谈感想。共征集到文章20多篇,在当地掀起了一股读书热。谈到他的管理经验时,他笑着说:“经常组织村民参加一些征文活动,或组织他们在农家书屋里交流书中看到的内容,并有选择性地指导他们根据自身所需推荐一些书,慢慢的,村民读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今年1月初,记者在麦积区石佛乡采访农家书屋情况时,恰逢当天书屋正在搬家,地点由原来的繁华街道搬至僻静的石佛小学实验室内。记者看到,在学校的平板房内,这间实验室大约有20多平米,光线很差,房间内一半空间堆满了各类教学实验器材,另一半则用做农家书屋。当记者询问该书屋管理员,将农家书屋设在学校会不会影响群众借阅时,管理员说:“我们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阅读。”
1月21日星期四,正值秦州区关子镇逢集日。上午10点多钟,记者在东街头看到,关子镇关子村农家书屋的卷闸门紧锁着,门头上红底白字书写着“农家书屋”几个大字,借阅时间为:每周二、四、六日,9:00—12:00,14:00—18:00。
1月26日,记者又驱车来到秦州区大门乡。据负责农家书屋建设的文化专干介绍,大门乡共有18个行政村,2009年就建了10个农家书屋,其中3个设在农户家中,其余都在村阵地。在文化专干陪同下,记者首先来到田河村的农家书屋,这个书屋设在村书记家中,从门外看不到有关农家书屋的标识,被设为书屋的房间很大,书屋只占据其中一个角落,书柜上摆放的各类书籍、报刊、音像制品不少,均崭新如故。记者随意翻阅了一下桌上的《农家书屋出版物借阅登记本》,从记录的情况看1年多的时间借阅次数也就在120多人次。
在村口,记者采访了几位正在闲聊的年轻人,他们均表示对于村上建有农家书屋的事并不知情。随后,记者又前往该乡下街村和上街村的两个农家书屋采访,结果均是“铁将军”把门。
在大门乡王沟村村口,记者向遇到的几位村民打听农家书屋的位置,他们均表示不知道。后在一位老人的指引下才找到了这个设在小卖部里的农家书屋,40多平米的小卖部内,书屋只占据了大约1/4的位置,处在角落里的书屋地下堆放着货物、煤等不少杂物。从借阅登记本记录的情况记者看到,该书屋自2008年底至今的借阅次数不到100人次。该书屋管理员、小卖部主人解释,因为村里常借书的人也就只有熟识的几个,所以就再没有登记。
记者在多日来的采访过程中观察到,天水市农家屋中配发的书都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书屋内的配套设施虽不多但也比较齐全。在运行较好的地区,农民朋友们认为,农家书屋让他们找到了一个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改变自身命运的文化平台。对于政府出资在农村设立农家书屋,他们都非常高兴,希望以后能读到更多更实用的书。
但是,部分乡村的农家书屋在建成后,管理的过程中还仅仅停留在被动等待的程度,所谓的宣传也只是象征性地在村广播里喊一下,以至于很多村民根本就不知道村里还设有农家书屋,可以免费借阅读书。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天水市建成的农家书屋虽然都有图书管理员,但很少有专职的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大多来自于本村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的村干部或村民,管理水平及理念都有所差别,且无任何报酬,这也是能否调动起管理人员积极性和热情的一个因素。
国家投资建立农家书屋,就是要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要使农民从文化层面上根本改变意识、观念,使广大农民真正“富”起来。如何使农民走进农家书屋,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掌握技术、学习知识的书屋,引导更多的农民实现“自主阅读”。让书屋不仅建得起,还能长久留得住,从而成为农民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启迪智慧、丰富文化生活的文化阵地,这也将是文化管理部门和书屋管理者关注及深思的问题。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同时选拔“双高双强”型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先后从农村致富能人、种养加产业带头人和复转军人、回乡知青中“公选”村党支部书记18人,从县直机关科级后备干部中选派20人,从农村...
甘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甘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