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贠武军通讯员郑建子
最近,甘谷县六峰镇总门村76岁的李云鹏老人闲暇之余,总会到村里转上一圈。村里的渠道修到哪里了,自己的地能不能很快浇上水?李云鹏老人关心的正是在该村实施的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看见标准的衬砌渠道一天天向田间地头延伸,他心里很高兴:“从前我们村种的庄稼,一年的收成一亩是3000元,现在灌溉能保证了,可以种经济作物,一亩地能有8000元的收入。”
自2010年8月,甘谷县被甘肃省水利厅、财政厅确定为第二批“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总投资1993.1万元,将建成“三渠一提灌”,即新马、朱林、中渠灌区渠系配套改造工程3项,田间渠系配套工程12项,新建谢家湾乡大道坡小型提灌工程1处,受益谢家湾、磐安、六峰3个乡镇17个村38130人。途径六峰镇的中渠灌区,新建渠道8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81座,新建斗渠21.98公里,新修一处三级提灌工程1处,受益磐安镇、六峰镇、谢家湾乡3个乡镇的17个村。
5月9日,记者在六峰镇采访,六峰村60岁的村民王家定刚刚浇完自己的3.8亩地。他告诉记者:“我的地里是大蒜套种玉米,以前收入不多,只能种粮食作物,现在浇水能保证了,就开始种经济作物,一年收入能有3万多元。”
项目实施以来,“小农水”项目在甘谷乡镇遍地开花,一条条新建的渠道在田间蜿蜒,一级级惠民提灌伸向高处。在具体项目区选择工程中,甘谷县实施“村组自主申请、乡镇核实上报、县上公开比选”的竞争立项办法,坚持“三不、三议、三自主”的原则,即:不办群众不愿办的事,不办群众不参与办的事,不办群众没能力办的事;村支“两委”提议,群众代表审议,村民决议;群众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自主监管,优先选择党委、政府重视,农民有积极性、愿意筹资投劳参与工程建设。与此同时,竞争立项把“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看到先受益的街坊邻居,其他群众投入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也变得很高。短短5个月时间,甘谷县纳入2010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区的六峰、磐安、谢家湾等3个乡镇“小农水”项目工程建设实施顺利。
建设“小农水”,润泽大产业。甘谷县把“小农水”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将范围扩展到种植业用水和养殖业用水中,把“小农水”建成滋润农民心田的“润田”工程。
据了解,甘谷县2010年度的“小农水”建设项目,将在今年6月前全部投入使用并发挥效益,预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594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5135万亩,恢复灌溉面积0.208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782万亩,灌水利用系数达到0.66,渠系灌溉利用系数达到0.75,改善了地区农业条件,增加了经济收入,改善了生态环境,充分发挥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作用,有效地保障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闻推荐
□记者孙镇【本报讯】5月23日至27日,市政协副主席何道华带领市政协学习宣传社会法制委员会、市老干局、人社、总工会、老龄办等部门负责人深入天水市部分县区及相关部门,对老年人社会保障...
甘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谷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