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小哲
隆冬时节,迎着阵阵寒风,记者驱车前往甘谷县磐安镇,探访那里冬季设施蔬菜生产情况。沿316国道一路西行,公路两边全是设施蔬菜大棚,像是白云铺满渭河川道。
闻着韭菜的辛香味,我们来到燕家村韭菜市场。“今年,在县上的政策扶持下,我家的种植面积从1亩扩大到3亩,每亩按现在的价格计算,毛收入将是3万多元,总共要收入近十万元,家里也新修了二层楼房,置办了各式家电,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等候装车的间隙,家住四十铺村的严红兵告诉记者。看到有记者采访,菜农们都压抑不住心头的喜悦,你一句我一言地和记者聊了起来,蔬菜的“热”销和菜农的“热”情让寒冬里的菜市场满是暖意。
据了解,今年以来,甘谷县把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加快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将天定高速公路沿线的渭河川区作为设施蔬菜发展的重点区域,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县财政列支资金300万元,整合扶贫开发、蔬菜生产、农业综合开发等7个项目450万元,新建一个大棚补贴1000元,群众大力建棚、种植蔬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该县积极邀请省农科院、甘农大、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科研机构蔬菜专家现场指导,举办培训班86期5400多人(次);引进节能增效技术6项,推广新品种6大类20个;完成了冀城蔬菜市场和磐安蔬菜市场综合改造;完善和规范了燕家、雒家等农产品产地市场,为菜农提供了交易场所,促进了蔬菜外销,蔬菜大棚真正成为了农民致富的“加速器”。
新闻推荐
□通讯员张颖【本报讯】今年春节,甘谷县农民一改传统的过年习俗,把用于购置烟酒鱼肉、新衣新鞋等年货的钱,更多地花在了安装电脑、购买科技书籍和赶排文艺节目上,争先恐后置办文化“年货”...
甘谷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甘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