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胡丽霞
一样的天,一样的地,有了适宜的平台和抓手,天地换新颜,山乡生巨变,城乡共和谐。这个点石成金般神奇的抓手,就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题记
七月是收获的季节,走进甘谷县金山乡水家岔流域的水家岔、米谷川、蒋家湾、金山等乡村,昔日的“胡子田、三角板田”、陡峭无比的坡地田现在已变成一畦畦平整的田块,不少新“造”的田地里,黄灿灿的小麦、绿油油的玉米等农作物整齐排列,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镶嵌在山川。
在水家岔村一片新治理出的地里,正在收割麦子的村民李成福告诉记者:“这里以前全是坡地,土地都是细细长长,长得像胡须或倾斜如三角板,老百姓俗称为‘胡子田、三角板田\’,要不就是‘二人抬杠田\’,去年9月治理成了平整的田地,大概有200多亩。”李成福说:“村子里原来人均耕地1.5亩,现在加上这200多亩,人均就达到了2亩。听说政府还要指导我们种一些经济作物,以后不仅不愁没地可种,还有了适合发展的新产业。”金山乡水家岔流域的大多数农田都在山沟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加之这个地方属于浅山干旱区,多少年来山区群众守着山坡薄田,始终走不出贫困的阴影。
“正是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有效利用土地资源,2010年10月19日,市国土资源局立项批准进行这一流域的土地开发整理。”金山乡国土资源所所长张斌斌介绍说,这个土地项目建设规模426.41公顷,总投资800万元,项目涉及金山乡的水家岔、米谷川、蒋家湾、金山四个行政村的798户,3948人。项目自2010年12月25日施工建设,2011年9月25日竣工,共完成建设规模426.41公顷,新增耕地51.95公顷,新增率12.2%,建成田间路8.7公里,生产路10.4公里,防护林4362株。
“以前1亩小麦顶多收入600斤,现在1亩至少收入八九百斤。以前上地走羊肠小道,割麦要一镰刀一镰刀割,现在路修宽了,车可以直接到地里,种麦、割麦都用机器,现在咱们也是机械化农业了。”外出打工赶回来收麦子的金山村金燕燕说起土地整理项目无限感慨。
村上的蒋家强更是这一项目的直接受益者,他自家的5亩坡地不仅变成平地,还增加了1亩多。地多了,他放弃了外出打工,买了一辆耕地机,农忙时帮助其他几个村的人家耕地、拉麦子。“农忙的时候收入个两三万没问题。”蒋家强笑称。不仅他富了,他还带动自家兄弟,村民共同致富,“地平整了,水土保持好了,种什么都长得好,我准备带领大家种植蔬菜,让大家生活都富裕起来。”他信心满满。
数据显示,项目实施后,项目区每万元投资新增耕地数量0.06公顷,新增耕地单位面积投资15.4万元/公顷,新增年产值100.97万元,年纯收入可新增75.93万元。
采访结束时,张斌斌告诉记者,近年来,县上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为目标,围绕县委、县政府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现代农业等“三农”工作重点,聚合资金,集中力量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谷特色的土地整治之路,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今年县上已经实施了3个土地整理项目。目前,县上正在争取另外一个3亿元的国土资源整理开发项目,这个项目不仅包括农田、农路,而且包括乡村建设,到时一个新的乡村将在千年冀县悄然崛起。
新闻推荐
...
甘谷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甘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