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新闻 清水新闻 秦安新闻 甘谷新闻 武山新闻 张家川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天水市 > 甘谷新闻 > 正文

【华夏第一县】的转型跨越之路 “商旅之家”的当代诠释千年古城的现代风韵宜居甘谷的时代脉搏

来源:甘肃日报 2012-08-18 00:40   https://www.yybnet.net/

写在甘谷建县两千七百年之际

甘谷,古称“冀”。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建县,为全国县制肇始之地,以“华夏第一县”著称于世。到2012年,甘谷建县已有2700年。

2700年,一段悠长的历史。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时光老人用2700度春秋,铸就了大半部煌煌华夏文明史。

2700年,岁月悠悠,渭水悠悠。甘谷大地,文脉浩荡,人杰地灵。一代代甘谷儿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历史的辉煌,赢得世人景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甘谷发展日新月异。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甘谷现代化的足迹坚实而坚定。近些年来,千年古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改革创新,敢为人先,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大口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屡创新高,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开拓出了一条迈向跨越的发展之路。

“郡县治,天下安。”一个县的发展稳定,是整个社会发展稳定的“基石”。今天,我们聚焦甘谷,其悠远厚重的历史积淀令人自豪,其转型跨越的坚实脚步令人振奋。透过“华夏第一县”的巨变,我们深刻感受到科学发展的无穷魅力和国泰民安的无穷希望。

裴亮亮

传统农业县的现代“突围”

当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的曙光在这片土地上初现,农业一直就是甘谷这个内陆县的“必答题”,也是延绵千年的“主旋律”。

向产业化要突破,向规模化要效益,向品牌化要市场……甘谷找到了传统农业县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从此一去不返。

磐安五坪,甘谷渭河川道区最西部的五个村,曾因盛产辣椒而闻名,如今则因高原夏菜成为蔬菜市场的翘楚。随着甘谷县“西优、东移、南进、北扩”蔬菜战略的实施,发端于五坪的蔬菜已经“占领”了整个渭河川道,并以燎原之势挺进南北山区。“燕家韭菜”“五坪夏菜”“雒家大葱”“南山架豆王”“中洲白菜”等品牌驰誉省内外,甘谷成了名副其实、远近闻名的“蔬菜之乡”。

如今,蔬菜品种繁多,种什么合适、种什么赚钱,成为蔬菜种植必须思考的问题。对此,甘谷打出了“因菜制宜”的王牌。多年来,甘谷农技部门引进各类蔬菜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并筛选出120多种适应当地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品种,蔬菜产业的竞争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蔬菜规模的不断扩大,县上因势利导,不少菜农开始选择“抱团”发展,以“合作社”“蔬菜协会”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形式,共同打拼市场,降低风险,提高组织化程度。“华佳”蔬菜公司等蔬菜企业的成立运行,更是“秀”出了产业化发展的绚烂“舞步”。它在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会营销的种菜好手和市场能人。

据甘谷农业局统计,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2万亩,年产量达到59万吨,实现产值5.8亿元,蔬菜收入占到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6%以上。

在适宜区域,蔬菜“一统天下”,让农民收获着喜悦。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甘谷的足音依旧铿锵:双垄沟播玉米、地膜穴播小麦齐头并进,果椒产业“填空补齐”。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是甘谷旱作农业的革命,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是甘谷旱作农业的“传奇”。受干旱影响,甘谷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产量较低,旱情较重的年份甚至颗粒无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业部门倡导地膜小麦的种植。然而,地膜小麦虽然收成好,但膜易松动,费时费工,成本较高等问题接踵而至,严重挫伤了群众种植的积极性。为此,农技人员不断试验,终于探索出了膜上覆土和一膜多茬的种植模式。这个因为一撮土而创造的奇迹目前已经形成了“全膜覆盖、膜上覆土、留膜免耕、多茬种植”的成熟模式,并开始在全国推广运用。

曾经,辣椒产业承载着甘谷人火红的愿望;今天,果椒产业揭开了农民致富的新篇章。“中华名果”甘谷苹果、甘谷花椒等优势品牌走向国内外市场,“五带一片”的果椒产业发展格局已经成型,引领着甘谷人逐步实现更加美好的愿景。目前,全县鲜果面积达到36.85万亩,年产量15.4万吨,产值32704万元,甘谷县被命名为“中国苹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

与此同时,全县畜禽饲养量达到317.5多万头(匹、只),被确定为全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甘谷县年输转劳动力13万人(次)以上,创收近10亿元,被命名为“全国劳务之乡”。

“商旅之家”的当代诠释

甘谷,曾是“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正因为此,甘谷素有经商、重商、善商的传统。

早在宋代,甘谷就创造过“茶马大市”的辉煌。在明代,甘谷还演绎了“商旅之家”的繁华。在甘谷,善于经商的人备受尊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商贸活县的“一池碧水”,甘谷人闻风而动,得风气之先,率先走向市场,很快成为西部著名的商业重镇。曾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同志对甘谷人经商的意识和行为赞赏有加。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研究考察商品经济时曾经把东部的温州和西部的甘谷综合对比分析。

今天的甘谷,商贸活力十分强劲。放眼县内,一大批蔬菜、花卉、木材等专业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和农产品产地市场星罗棋布,以冀城大商场为中心,各类专业市场、商场、超市为主体,小城镇市场为支撑,便民市场和农产品产地市场为延伸,“万村千乡”连锁店为节点的市场网络体系已经成熟。聚焦县外,新疆的甘谷商贸城,西藏的甘谷商贸一条街,牵动着国内批发市场和周边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贸易关系……

工业强,才能富民,散兵作战、各自为政的“作坊式”工业永远迈不进工业化的“快车道”。“工业强县”战略的提出,让甘谷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找准了自己的坐标,也让融汇于精神和血液的商业因子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扬光大。

从小打小闹到渐成支柱,工业已经成为甘谷经济腾飞的新引擎。做大做强工业,在这个久负盛名的农业大县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梦想。

长期以来,依托县内丰富的石灰石资源,甘谷水泥产业异常兴旺。但繁荣背后难掩有量没质的尴尬,管理落后、生产粗放、高污染、高能耗成了阻碍发展的短腿。引进先进生产模式,做大做强水泥产业成了县委县政府的共识,也成了县域工业发展的突破口。最诚恳的态度、最优惠的政策、最便捷的服务,赢得了甘肃祁连山水泥公司150万吨生产线的入驻建设。

为了吸引更多项目,甘谷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办法,做优发展环境。近年来,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加强工业发展的措施办法,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等一系列保护性制度。同时,一系列高附加值的扶持激励措施陆续实施:在工业规划区新办的企业,工业用地按国家规定的最低出让价出让,免收除国家法律政策明文规定规费之外的其它任何规费;降低企业开办门槛,开通企业办事“绿色通道”,实行“外来投资企业贵宾证”;企业发展面临“资金瓶颈”,政府出面在银企之间“做媒”,并由县财政担保贷款;县财政每年安排支持工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新办企业、新上项目的贷款贴息……

为了打造工业起飞的平台,甘谷依托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新建六峰、磐安、二十铺工业园,产业“磁场”不断增强,园区成了众多企业看好的“金窝窝”,先后吸引大唐甘谷发电厂、祁连山水泥等重点骨干企业入园发展,规模投资超过32亿元,园区化发展的工业布局初见成效,电力能源、建筑建材、化工颜料、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已具规模。

千年古城的现代风韵

清晨,曙光初现,大众亦舞亦武,晨练的队伍揭开了新一天的序幕;入夜,华灯初上,大小广场和街头巷尾,万人踏歌起舞……甘谷人的幸福指数正在城市化的推进中“步步高升”。

甘谷城建,曾一度滞后。如今,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张张画卷尽情书写。如果把甘谷县城比作一个肌体,那么已经建成的冀城广场和正在建设的县城西区综合开发工程就犹如孔武有力的两只臂膀,拓宽着城市发展的空间,提升着城市建设的水平。

“东西扩展,南北延伸,中心建成区集中改造、配套、完善”,城镇化浪潮“席卷”甘谷。冀城广场、火车站站前广场、颐年家园、恒盛佳苑等建筑,让城市更加美丽;供水、供热和垃圾、污水处理等一批市政工程的建成使用,使县城开发建设的步伐更加有力;全县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磐安、安远、大石、金山、西坪等乡镇小城镇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0.5%……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城镇化带来的美好和幸福。

文化是城市之魂,管理是城市之基。在大规模进行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甘谷更加重视软环境的改善。随着城镇环境秩序长效机制的建立和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甘谷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步入建管并举的“正道”。

道路是城镇化的“动脉”。“十一五”期间,甘谷道路建设成就史无前例。麦甘路、冀城路、南北滨河路、康庄路、富强路等主干道相继建成并铺油硬化,“五纵九横”的城区路网骨架基本形成;新改建农村公路388条1418.5公里,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966公里,是“十五”末的6.8倍,基本实现了县乡公路铺油硬化、乡际公路连接畅通、乡村公路水泥硬化的目标。

宜居甘谷的时代脉搏

“我活了60多岁,盼水盼了60多年。祖祖辈辈多少年了,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离村十多里的山沟去挑水。现在,我们不仅有水喝了,而且还喝上了甜甜的自来水。”谢家湾乡农民李有来说起用上自来水的便捷,情不自禁道出了心声。

在十年九旱的甘谷县山区,涝坝水、窖水、高氟水、苦咸水一直是挥之不去的梦魇。饮水,不仅成为山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也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2008年起,短短几年时间,惠及5乡镇123个村15万多人的西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使用,惠及6乡镇14万多人的东北部饮水安全工程正在分期有序建设,山区群众祖祖辈辈的盼水梦终于变成了现实。

从2007年到2011年,甘谷县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了4倍多,“财政穷县”有了华丽的转身。伴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甘谷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用“小财政”撬动“大民生”,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围绕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就业、住房、社保等实际问题,逐年加大财政投入,每年为群众承诺兴办了一些覆盖面大、受益面广的惠民利民实事。

“坐在家里有书看,娱乐活动有阵地。”以前,人们只能把这种文化生活作为一种梦想憧憬着。但现在,甘谷人已经正在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带来的快乐。围绕建设特色文化大县目标,甘谷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县图书馆大楼、青少年活动中心及一大批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地带动了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蔚然成风,乡土文化遍及全县。

“小病拖、大病抗”曾经是甘谷农村贫困群众面对疾病的无奈选择,现在,人们再也不愁看不起病了,原本“门可罗雀”的乡镇卫生院经常迎来络绎不绝就诊的人群。为改善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短缺现状,“十一五”期间,甘谷坚持重心下移、服务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及财政补助水平逐年提高,新农合参合率已达到95%;乡镇卫生院技术力量不断加强,设施配备得到改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甘谷是陇上久负盛名的文化之乡。早在3000多年前,甘谷先贤石作蜀千里迢迢,远赴山东拜师孔门,学成归来后潜心教化;明代教育家麻盛自设私塾,讲学授徒,远近投其门下者络绎不绝;还有清代“关西师表”巩建丰,他们求学尚学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甘谷人。近五年来,甘谷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前所未有,基础设施的改善力度前所未有,先后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项目188个,新改建校舍、危房23.01万平方米,教学条件极大改善。同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两基”成果不断巩固,职业教育不断扩大,高中教学稳步提升,高考上线率和上线人数连续十三年位居全市第一,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往事越千年,春风叩心弦。如今的新甘谷,一边精心细心地保护传承着她源远流长的文化,一边高歌猛进地融入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的洪流,谱写着新的历史。我们坚信,一个幸福美好的新甘谷,必将崛起于渭水之滨。

新闻推荐

甘谷:春雪解旱情

本报记者 赵建卿2月18日一大早,甘谷县安远镇党委书记薛希武开心地给记者打来电话:“安远镇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一片,村民们高兴极了!” &...

甘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谷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华夏第一县】的转型跨越之路 “商旅之家”的当代诠释千年古城的现代风韵宜居甘谷的时代脉搏)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