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新闻 清水新闻 秦安新闻 甘谷新闻 武山新闻 张家川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天水市 > 甘谷新闻 > 正文

甘谷 唱响文化强县富民曲特约记者 史载

来源:天水日报 2013-07-02 08:34   https://www.yybnet.net/

甘谷建县讫今已有2700年之久,有华夏第一县之美誉。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不少仁人志士。地方父老口耳相传,华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即诞生于县南“古风台”;当年大禹治水,导渭于河,有遗迹在;春秋时期石作蜀负笈齐鲁,游学洙泗,师从孔子,名列七十二贤;称为“奇才”的名将姜维,力撑蜀汉半壁江山,“远志”风范,遗泽后世;为雍正皇帝讲经的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老成持重,被誉为“关西师表”;王权《笠立山房文集》,诗文跌宕沉雄,“吏治尤为陕甘第一”。

时空跨越,文脉相传。进入新时期以来,甘谷县委、县政府自觉把文化强县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主要内容来抓,从文化教育到文化产业,从公益文化到文艺创作,全县文化事业呈现出大繁荣、大发现的可喜局面。

关键词文化教育

甘谷自古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磐安镇张家窑村农民汪炳有一家出了4名博士,而以渭水峪为代表的高考状元村,甘谷县就达5个之多。在渭水峪村,随便走进10户人家,至少7户有大学生,一家考上两个、三个大学生的家庭已达60多户,全村有大学生600多人,户均近一名大学生。甘谷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引发了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2006年8月5日的《甘肃日报》刊发了这样一条消息:8月4日上午10时许,从甘谷县磐安镇玉皇殿村爆出一条新闻,农民李养贤、王国兴夫妇的3个儿女今年同时参加高考,均被大学录取。喜讯传开后,十里八村的亲朋好友拥了大半个院子,祝福声、道贺声不绝于耳。李养贤夫妇及其3个孩子被成功的喜悦和浓浓的乡情亲情所包围,脸上挂满了幸福的泪花。

李养贤夫妇的长子李小格今年21岁,当年以565分的成绩被兰州理工大学机械设备及自动化专业录取。长女李亚丽今年19岁,以545分的成绩被西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录取。次女李亚珍今年17岁,当年以537分的成绩被兰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录取。此前,3兄妹共同就读于甘谷四中,在校期间,学习都非常刻苦。

玉皇殿村是磐安镇的一个山区村,自然条件极差。笔者在李养贤家看到,他家住的是上世纪70年代盖的土房子,仅能避风挡雨,家中唯一的家用电器是亲戚家已“退休”的一台黑白电视机。面对3张高考录取通知书,李养贤夫妇高兴地不知说什么才好。

教育大业,教师在先。在甘谷,还有一个闻名遐迩的“教师村”。谢家湾乡沟滩村是一个只有110户人家的小山村,可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竟然有170人当教师。

自2000年以来,甘谷高考连续12年获天水市第一,已跻身于全省教育强县之列,它是“五苦”精神结出的累累硕果。

关键词文化产业

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浪潮席卷华夏大地,以勤劳著称于世的甘谷人民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传奇,甘谷出现了独具特色的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经济村”。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甘谷人民在过上殷实的物质生活之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在古冀大地上绘就了绚丽多姿的文化画卷,全县悄然涌现出了近百个一村一品“文化村”,走出了一条符合甘谷实际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地处渭北干旱山区的大石乡大石村素有书画之村的美誉。自古就有以墨访友、酷爱字画的遗风。全村210户共收集珍藏历代及当今名人书法作品1000余幅,瀚墨珠玑,香飘农家。几乎家家珍藏三至五幅名人字画,真草隶篆,古今并举,内容激奋,悬挂别致,把居室装饰得古朴典雅。如果说以大石村为代表的“文化村”注重的是字画鉴赏、居室装饰“文化靓家”的话,那么以渭河川道区的沙石坡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村”注重的则是“以文养文”之道了。全村近百人长期从事书法绘画等文化事业,一些书画技艺达到一定水准的书画家们还开办了自己的画廊,他们的画廊里不仅装裱本人的作品,还装裱名人名家之作,全村10余家画廊,年书画产值近百万元。

泥土为伴,平中见奇。地处散渡河畔的永安村,全村主要劳力长期从事脊兽产品的制作和销售。他们制作的脊兽产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用于房屋建筑和庙宇,远销青海、西宁、银川、乌鲁木齐等省市(区)。目前,永安村制作脊兽产品的农户已达300多户,几近家家有工厂,户户有企业,户均脊兽等产品年收入超两万,村民张守贤一家办起了两个脊兽厂,年纯收入5万余元。据了解,甘谷脊兽已被甘肃省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处渭河峡谷的渭水峪村在文化产业上则打的是石器牌,唱的是资源戏,渭水峪境内石头林立。全村6个组,仅第6组就有30多户人常年从事石器加工,年收入逾20万元,村民张建业以其高超的技艺,加工的产品深受顾客好评,年收入3万多元,靠此培养出两名大学生。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甘谷县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千方百计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一大批时代弄潮儿,开画廊办书店,内引外联多方交流,有效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书画作品,这门中华文化的传统艺术品已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实现了从艺术到商品再到产业的历史性转变。甘谷县文化局有关人员称,全县目前有书画装裱店88家,从业人员120多人,年书画产值交易一千余万元。书画店的老板门除装裱书画作品外,经常还邀请北京、上海等地知名书画家来甘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每年邀请高档次书画家100多人。频繁的交流,有效促进了本地书法作品水平的整体提高。目前本地进行书画创作队伍达150人之多。

甘谷麻鞋制作历史可追溯到唐末宋初,形成产业优势,则是近年来的事。如果说,甘谷麻编鞋业有限责任公司近几年有了长足发展的话,那么,遍布甘谷城乡的几十个“麻鞋村”则功不可没。在“麻鞋村”,做麻鞋的大多为农村老太婆,也有一些青年妇女,她们所做的麻鞋时尚、新潮,环保、舒适,品种繁多,产品还漂洋过海远销日、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甘谷“足下文化”的代表作。一年下来,遍布城乡的每个“麻鞋村”,收入多则十来万,少则两三万,一个农村老太婆年生产麻鞋上百双,年纯收入上千元。甘谷麻鞋已成为甘谷文化产品的一张名片。

文化产业,已成为“小康甘谷”的朝阳产业,“文化甘谷”的新引擎、排头兵。

新闻推荐

甘谷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绩喜人

本报讯【记者席国平】近年来,甘谷县大力发展生态林业,让更多的林带和绿地成为涵养“城市之肺”和共享“绿色氧吧”。据了解,甘谷县按照“原生态、近自然”的理念,注重恢复和保护地带性森...

甘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甘谷 唱响文化强县富民曲特约记者 史载)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