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沃土孕育希冀 华夏第一县绽放新姿
甘谷县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甘谷,古称冀县,建县于公元前688年,为全国县制肇始地,迄今已有2700年的历史。甘谷有“华夏第一县”之称,是人文初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清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故里。多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武术之乡”“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先进县”“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辣椒之乡”“中国苹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全国建筑劳务基地县”等称号。伏羲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文化、民俗文化等在这里交相辉映;甘谷书画、脊兽、辣椒、麻鞋、月季、花椒等在这里珠璧交辉 ……甘谷,堪称陇东南孕育希冀的文化沃土,堪称羲皇故里光彩夺目的文化明珠。
目标明确 搭建文化发展大平台
近年来,甘谷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实施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文化提升行动”,按照《甘谷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和《甘谷县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特色文化大县建设的实施意见》总体要求,紧紧抓住实施民生工程的契机,以强基础、重实效、助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全面启动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文化项目建设,把健康的理念和习惯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天水市委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甘谷县成立了书记和县长任组长的高规格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制定了《甘谷县特色文化大县建设实施意见》,编制了《甘谷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确立了特色文化大县精神引领、文艺创作、公益文化、文化产业、改革创新、人才强县等6大工程23项工作任务。将继续重点打造 “华夏第一县”品牌;抓紧实施“两园两区”建设工程(以大像山石窟艺术为核心的综合性文化旅游产业园,以姜家庄为核心的姜维故里·三国文化旅游园,以毛家坪遗址为核心的先秦文化区,以古坡草原、尖山寺森林公园为核心的南部生态旅游区);规划设计 “三大文化产业板块”(以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重点的南部生态旅游文化板块,以麻鞋、辣椒、月季等特色产品和出版印刷、工艺美术、电子信息等文化产业为重点的渭河川道现代文化产业板块,以甘谷脊兽、人面鲵鱼瓶、剪纸、木雕等手工艺品制作开发以及民间民俗文化展演活动为重点的北部民间民俗文化产业板块);发展壮大甘谷特色文化旅游、甘谷书画、甘谷脊兽、甘谷辣椒、甘谷麻鞋、甘谷月季、甘谷花椒“七大优势产业”。
挖掘项目 打造文化名县新品牌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带领下,在各文化相关单位及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下,甘谷县各项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化产业高歌猛进、异军突起,不仅加速了文化与科技、市场的有机融合,还进一步优化文化资源,推动了全县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截至目前,已有14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纳入全县招商引资计划;已向省、天水市申报了甘谷县毛家坪遗址保护综合开发、甘谷县影剧院、甘谷县名人先贤纪念馆、甘谷县博物馆建设项目、甘谷县民俗博物馆、甘谷姜维故里·三国文化产业园等各类文化产业项目6项,总投资 6.62 亿元。其中,县博物馆建设项目已列入省文物局建设项目计划,毛家坪遗址保护综合开发和姜维故里·三国文化产业园项目分别列入省委、省政府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古遗址保护和重点园区打造项目之中。冀城大酒店、大像山文化一条街A区建设、浙江商贸城二期工程3个项目已签约,签约资金13亿元,预计下半年均可开工建设;甘谷县还组建了文化产业调查小组,对全县文化演出、娱乐演艺、网络文化、文化旅游、会展节庆等文化经营企业,从固定资产、从业人数、产值、利润、发展前景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及时上报相关文化产业信息,进一步充实了县级文化产业项目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像山景区建设已主动融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一脉相承的文化圈和经济圈,先后投资24.64亿元,启动实施了集娱乐、文化、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大像山文化旅游园建设工程。
八大工程 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如何挖掘甘谷“文化富矿”,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甘谷人敢立潮头,先行一步。特别是“八大工程”的提出,将进一步提升甘谷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在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进道路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物古遗址保护工程。结合博物馆免费开放活动的开展,甘谷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积极配合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做好毛家坪遗址发掘保护研究工作,完成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调查摸底,加快推进县内古籍修复工作;积极申报甘谷县博物馆建设项目,并尽快编制文物遗址保护规划,使遗址保护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程。积极申报甘谷县名人先贤纪念馆建设项目,精心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从全面普查和重点调查入手,筛选大像山、安远、磐安、金山、礼辛、西坪等5个乡镇和大像山镇东关村、安远四城,磐安镇永宁村等14个村为保护对象,申报一批国家、省、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紧紧围绕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建设,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和传承人普查建档工作,积极申报甘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民俗博物馆建设项目。创建甘谷脊兽、木雕、剪纸传习所,大力培养接班人,探索组建现代化工艺礼品开发公司,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
文化服务基础建设工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资源分布实际,编制出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规划。加强对已建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乡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405个农家书屋和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的督查指导工作,确保其正常运转。积极争取村级文化活动室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程。通过举办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创作文艺精品、加大文物保护、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形式,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全方位深度融合,共同发展。依托大像山、尖山寺森林公园、古坡草原等旅游资源和民俗历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南部生态观光旅游线路和民俗文化展演活动,推动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建立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的联合监管机制,开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督检查,有效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工程。重点发展南部生态旅游文化产业、渭河川道现代文化产业、北部民间民俗文化产业;积极盘活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更多、更强劲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促进全县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重点发展图书报刊、复制印刷、数字网络、娱乐演出、书法美术、工艺品制作等产品市场,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文化品牌打造提升工程。举办好重大节庆及广场系列文化演出活动,发展壮大甘谷书画、甘谷脊兽、甘谷麻鞋等七大优势产业,举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画艺术、姜维武术等展演活动,充分打造优势文化品牌展。同时,积极引导县冀兴秦剧团走上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的轨道,全力做好秦腔历史剧《姜维》的精编打磨。还将在创作《睢阳魂》《甘泉梦》《农家来了城里人》等作品的基础上,继续创作一批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文艺精品。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加大文化人才创新意识培养,加快文化人才队伍结构调整,加强文化人才队伍综合管理,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引进先进经验,培养出一批创新意识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文化人才,逐步建立一支年龄结构优化、知识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使全县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大像山上望遍沧海桑田,道情声中体味绵延悠长。如今的“华夏第一县”甘谷已然投入到发展转型的新浪潮之中,正努力实现着历史与文化的对接,利用得天独厚的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着更多的文化发展品牌。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勤劳聪慧的甘谷人正在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音奏响产业富民的美丽乐章!
新闻推荐
依托流域治理促进群众增收宋龙生依托流域治理促进群众增收甘谷县马家河沟小流域治理,在提高流域综合防护能力,夯实农业生产发展基础,拓宽群众增产增收途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流域建设突出了以小...
甘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