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滴灌”拔穷根
——甘谷县推动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融合纵深发展纪实
美丽乡村建设让甘谷县古坡乡沟门村大变样。 本报通讯员 席国平
本报记者 牛彦君
新一轮扶贫开发,啃的是“硬骨头”,趟的是“深水区”,打的是“攻坚战”。
在改扶贫“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的过程中,甘谷县始终把***作为推进扶贫攻坚和双联行动的着力重点,紧盯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实做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考核各项工作,切实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甘谷县委书记贾忠慧说,深入实施***,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紧扣“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的要求,着眼推进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抓主抓重,真帮实联,全力推动双联行动取得新成效。
聚焦***,纵深推进扶贫攻坚行动
***如何才能精准落地?甘谷的做法是精准识别突出群众参与、精准帮扶突出到村到户、精准考核突出到单位到个人。
在偏远贫困村大庄乡杨家坡村贫困户李孟有家里,记者看到他家的***资料袋。帮联干部在摸清他的家庭状况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计划:2015年,核桃种植4亩、双垄沟播玉米6亩、梯田建设13亩、危房改造80平方米。
为什么是这样的计划呢?帮联干部说,增收计划中,双垄沟播玉米和核桃种植形成了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收入来源,而且随着挂果期的来临,收入将会逐年增加。危房改造也是李孟有家的精准需求。
帮联干部为他确定的脱贫年限是2015年底,对此,李孟有很有信心。看着主体已建好的新房,他说,双联行动让他家收入逐年增加,房屋有了改善,再加上双联贷款,肯定能发展起来。
精准识别突出群众参与。甘谷县坚持把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作为***的前提和基础。针对“谁是贫困人口”“贫困原因是什么”“如何帮扶”等问题,组织开展了“农民收入大调查、矛盾纠纷大排摸、群众意见大征求”活动,重点从耕地、住房、收入、饮水、行路以及需求信息等方面,逐村摸底,逐户核实,建档立卡。同时,为确保贫困对象公正、精准,充分发挥村民议事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职能作用,由村民议事委员会酝酿产生扶贫对象,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在村内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扩大群众参与面,做到了贫困对象瞄准到户、识别到人。2013年,按人均收入在2736元以下的标准,共甄别出重点贫困村195个,贫困户35587户16.62万人。
精准帮扶突出到村到户。按照“六大突破”的目标要求,县上综合分析贫困村户致贫原因,建立扶贫动态信息台账,因村制定帮扶规划,因户制定脱贫计划,聚焦精准发力,对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力求精准到村组,对异地搬迁、产业培育、金融支农力求精准到户,对能力提升力求精准到人。2014年,重点实施了西北、东北二期和十里铺等人饮工程,解决了近1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落实双联惠农贷款和妇女小额贷款6820万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5个,完成易地扶贫搬迁5村261户,改造农村危旧房2100户,新修通村水泥路72条312公里,硬化村组巷道19.18万平方米,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环境整洁村50个。
精准考核突出到单位到个人。县上制定出台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员管理办法,健全完善了扶贫考核办法、驻村帮扶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自下而上分层评定的方式,逐级鉴定、审定帮扶单位及个人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对工作落实不力、任务完成不好的,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并将扶贫攻坚业绩与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选拔任用相挂钩,确保各项扶贫攻坚任务落到实处。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乡镇党委书记、联村单位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职责,组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有力推动扶贫攻坚深入开展,实现帮扶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走出整流域开发、整片带推进扶贫攻坚新路子
谢家湾乡处于甘谷县北部丘陵沟壑区,多年来,干旱少雨、道路不畅、基础脆弱、条件艰苦,当地群众是“出门就见山,吃水三四里,进城一整日,吃粮全靠天”,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整村推进以来,虽对改善当地贫困局面有一定缓解作用,但以“村”推进,只解决了“点”上一个村的问题,是“一枝独秀”,“跨乡跨村”特色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难以实现无缝对接,难以发挥扶贫资源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因此,从2008年开始,甘谷县在谢家湾乡新集沟流域进行了点、线、面结合,整流域开发的探索和实践,打破以往乡镇局限,将毗邻的谢家湾乡、安远镇、大石乡等3个乡镇的16个村按照流域划分,以扶贫资金为平台,整合农业、交通、水利等相关项目资金,推梯田、修水渠,建公路,为群众盖新房、建沼气、通自来水;遵循当地群众意愿,利用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果椒产业。通过项目实施,流域内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增收产业培育效果显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加。如今,当地群众是“新房新路新生活,有地有水有产业;家家桌上有肉菜,户户都是机械化”,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300多元。
不能局限于以整村推进扶贫攻坚,要因地制宜,打破以往乡镇界限,跨乡跨村,连片开发、整流域开发。县委、县政府决心要走出一条扶贫攻坚的新路子。
县上把毗邻村组社形成一个个“小流域”,以扶贫项目、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线条”,把多个“小流域”整合连串,形成一个大流域、“大扶贫”格局。
甘谷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原则,坚持扶贫项目安排在哪里,涉农项目就整合在哪里,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就布局在哪里,大力整合全县各类涉农资金。近两年来,共整合各类资金10512万元,按照春季推路修梯田,秋季铺膜建果园的思路,先后实施了沐浴梁、西沟、大道坡、藉河、清溪河南岸、海子湾、白家湾西梁、厚川沟、阳梁、西小河等16个流域的大规模综合开发,彻底改变了项目区农业基本条件,培育和建立了符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基本实现了人均1亩基本田、户均2亩果园的产业格局,成为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亮点工程,真正起到了放大扶贫资金的作用。尤其是西沟流域,共投入扶贫、交运、国土、农综、农业、组织部、水保等部门资金358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840万元,新修梯田9500亩,砂化村组道路28公里,硬化村组道路7.6公里,所有村组道路全部修通,道路网状格局基本形成,新建核桃园5828亩,目前已开始挂果,形成万亩果园点。
去年的阳梁流域更成为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专项扶贫“三位一体”扶贫的样板,共整合资金3226万元,新修梯田21000亩,建果园10500亩,其中专项扶贫3376亩,101个双联单位3800名干部捐资60万元,建园4500亩,2个行业单位建园2624亩。在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上,通村公路扶贫部门拓宽改造,交通部门跟进硬化,共13.7公里;通自然路扶贫部门砂化,共19.6公里;村内巷道财政部门一事一议推进,完成2.3公里;田间道路农综部门配套,共55公里。
今年的西小河流域,共涉及三乡8村,整合资金2400多万元,其中扶贫800万元,农综598.56万元,发改859.89万元,交通55万元,规划梯田2万亩,建园1.5万万亩,已开始全面动工。
县上的扶贫工作经历了从撒胡椒面式的救济式扶贫到整村推进,再从整村推进到连片整流域开发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跨越,都代表着扶贫方式的再创新,扶贫资金的再放大,扶贫资源的再整合。在与***的对接中,“整流域开发、整片带推进”的扶贫攻坚新路子成效显著。
县委副书记、县长申君明说,连片整流域开发,构建起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把扶贫资金放大3-5倍,项目规模扩大5-10倍,极大地提升了扶贫开发的效果,使全县的贫困村迅速由点串成线,由线连成面,成为全县农村经济最有活力、最有发展潜力的区域,为特困片区的扶贫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走特色产业富民之路,让贫困群众实实在在受益
让贫困群众实实在在受益,发展和壮大特色产业是关键。近年来,甘谷县形成了“川区抓蔬菜,浅山栽果椒,高山种核桃,集中搞养殖,户户有劳务”的良性产业发展格局,全力推进以苹果为主的林果业、以养猪为主的养殖业和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劳务业等支柱产业,真正做到依托一个项目,发展一片基地,扶持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群众。
川区抓蔬菜。以打造渭河川道区百里蔬菜生产示范带为重点,提出“西优、东移、北扩、南进”的蔬菜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磐安燕家村“反季节大棚韭菜栽培模式”、渭北五村“精细菜套种栽培模式”、地膜洋芋“一年二熟”等特色鲜明、集中连片、规模较大的八大蔬菜种植模式。扶持培育了燕家韭菜、雒家大葱、甘谷辣椒等名优蔬菜商标品牌。2014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近24万亩,实现产值5.1亿元。设施蔬菜8.1万亩,年产值达到12.15亿元;投资4284.67万元,建设了集育苗中心、科研中心、农技服务中心、营销中心、农资服务中心、农产品检测中心“六位一体”的甘谷县现代农业示范园,进一步提升了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水平。
浅山栽果椒。甘谷县采取业主承包和土地流转相结合的建园模式,狠抓南、北两条百里林果产业带建设;重点推广老果园改造、防霜机应用、病虫生态防控、“果沼畜”生态园和幼树早丰优质高效栽培等技术。在两个百里林果带落实财政奖补的基础上,强力推行标准、品牌、包装“三统一”,主打花牛品牌。2014年,全县新建优质果品基地5.1万亩,果园面积达到39.5万亩,其中挂果面积20万亩,总产量18万吨,总产值7.1亿元。
高山种核桃。甘谷县在抓好川区蔬菜、浅山苹果、花椒的基础上,针对海拔16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发展核桃产业,既改善了生态又解决了群众增收难题。近年来,已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经济林3.2万亩。
集中搞养殖。甘谷县充分发挥养殖业的传统优势。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重点发展猪、鸡产业,着力打造“一园两带三片”养殖经济圈,积极发展经济、高效的养殖小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已形成了“龙头企业+小区+养殖户”的经营模式,促进了养殖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高效化发展。全县畜禽饲养量达400.7万头(只),共建成各类标准化养殖场(小区)236个,规模养殖户14830户,龙头企业15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7个,规模饲养量占总饲养量的75%,人均畜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7.9%。
户户有劳务。甘谷县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劳务基地县”。全县始终把农民技能培训作为劳务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基础,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紧盯市场需求,坚持“招工—培训—输转—维权”模式,走出了劳务产业组织化输转的新路子。甘谷县还采取基础、基地、培训、创业、品牌“五轮驱动”方式,着力抓好劳务输转,成功注册“伏羌商人”“伏羌麻编人”等劳务品牌,以品牌规模化带动了劳务输出品牌化。近几年,每年输转劳务10万人次以上,年创劳务收入12亿元以上。
新闻推荐
甘谷客运中心开工建设近日,甘谷客运中心正式开工建设。甘谷客运中心位于甘谷县物流园区内,相邻G30天定高速公路辅道和甘谷浙江商贸城。总建筑面积为33703平方米,分为两期建设。一期主站楼项目概算投...
甘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甘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