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由复旦大学生、校友和校外人员组成的探险队,在黄山登山探险时迷路报警,民警张宁海在搜寻归来途中牺牲。复旦校方随后和黄山方面还为此打起了口水仗,引得网络上对此沸沸扬扬。复旦大学学生探险迷路发生意外并非个例。2010年10月7日,位于秦岭北麓、距西安74公里的朱雀森林公园“十一”期间发生游客不听劝阻强行探险而失踪死亡事件,户县某医院医生王某携一双儿女去朱雀森林公园登山,因迷路发生意外,儿女均在山上死亡,王某被人营救……近年,因探险而发生意外致人死亡的事件层出不穷。
探险,顾名思义,就是生活在安逸环境下的人非要跑到险境中去,硬要把自己和危险的距离拉近,然后再去试图挣脱危险。这个游戏过程,无非是为了获得一次“自我实现”的感受。对于我这样的理解,热爱探险者肯定要指责我将探险理解得过于狭隘了,不管怎样,如果探险是安逸舒适的,肯定就不能称作探险了。根据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探险”的定义为:到从来没有人去过或很少有人去过的艰险地方去考察、寻究自然界情况的活动。从其行为定性而言,带有对未知危险程度和风险发生概率的自然环境和现象进行主动寻究、考察的特征,是明知有危险却主动去探究的自我冒险行为。
时下,有很多人热爱户外运动,而且这一人群正在快速递增。笔者掌握一个数据,仅在天水市市区,就有不下2000人经常从事户外运动。这其中,有徒步的、有骑自行车的、有骑摩托车的、有开汽车的、有攀岩的、有穿越的,更有探险的,当然,绝大多数人是在远离险境的地带热爱着自然。但有一些人可是专门奔着险要而走出家门的,他们的精神就是无险不探。
探险有如马可波罗氏,神游列国,历险无数,著述颇丰,对人类认识自然提供了很多第一手材料,这显然是伟大之举。伟大在他探险的成功,伟大在他探险带了严肃的使命。探险又如余纯顺,尽管他孤身徒步中国行程达4万多公里,足迹踏遍23个省市自治区。访问过33个少数民族,发表游记40余万字。沿途拍摄照片8千余张,为沿途人们作了150余场题为“壮心献给父母之邦”的演讲。但他用生命书写理想的过程却给我们留下了悲壮两个字。时下国人探险,大抵都是为了寻刺激、求冒险,带有马可波罗氏般圣神使命者少之又少。好好处在安逸舒适的环境里,硬生生为了寻刺激,把自己弄到险境中去,能脱险者自然自觉得意,但是脱不了险,麻烦就大了。俗话说得好,“不疼的指头塞进了磨眼里”,这种自讨苦吃的行动,如果带来很多悲壮的话,实在不足取。
探险者一旦遇险,要么一命呜呼,要么幸运一点,能求救成功,但进行搭救往往要耗费巨大的社会公共资源,这样就产生了不必要的严重的资源浪费。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人最大的需求、最迫切的需求,是生理需求。比如吃饭,喝水。其次是安全需要,再次是感情需要,再再次才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整个社会架构中,我们要满足需求,必定是先满足最迫切的需求。像探险这个应归于旅游一类的活动,充其量只是为了获得“自我实现”的需求。比起满足生理需求的生产粮食、水等,还是很有距离。
复旦探险事件发生后,新民网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4%的网友认为像复旦学子这样“驴友”自发的探险本身就存在很大风险。21%的网友表示,类似的自发探险应该有部门出面进行管理。
探险作为对人类探求未知世界的原始冲动的继承与发扬,也是人类文明更加发达的内在动力。对于热爱者来说,自然是一种自由权利。是否出面阻止人家从事这项活动,还得细究深论。但不时有探险者陷险的报道见诸报端,真的令人为这些探险者捏了一把汗,如果不是出于工作需要,或者科考的目的,只是出于个人兴趣所在,这种拿生命开玩笑的事情还是慎重为好,没有足够的探险知识和安全保障措施,最好别玩刺激。
本期主持阎海军
新闻推荐
...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