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旅游富市”是天水市五大战略之一,做大做强旅游业是加快天水发展的现实选择,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扩大对外开放的有效途径。前不久,天水市召开了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市委、市政府继“1135”区域发展战略之后,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做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实施意见》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对天水市旅游业进行了新的认识和定位,提出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天水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旅游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将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报从即日起将对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第一,加快发展旅游业,是抢抓历史机遇,推进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战略定位,标志着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成为推进科学发展的新的选择,把旅游业已放到重点培育、加快发展的战略位置上。当前,随着大众化旅游消费的时代迅速到来,旅游市场规模加速扩大,旅游市场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旅游市场消费不断丰富,中国旅游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这对天水旅游提速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2010年5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未来十年将继续支持西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步伐,为包括天水市在内的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旅游业将奠定更好的基础条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甘发〔2010〕9号)的出台,从宏观层面提出了系统的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为加快天水市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对促进天水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提出了具体和明确的规划和政策措施,对天水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加快融入大关中旅游经济圈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和市委、市政府“1135”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把天水确立为连接周边省市区域旅游的集散中心,使天水旅游业在促进甘肃省和跨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综上所述,国家、省市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为天水市加快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抓住新机遇,再创新辉煌是时代赋予我们光荣的历史使命。
第二,加快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提速,国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旅游已成为人民群众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一般性消费相比,旅游消费具有综合性、可重复性、可持续性消费的特点,是最终消费、多层次消费和恢复能力较强的消费,对拉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旅游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旅游业对住宿业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运输业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贡献率超过40%,同时,对多种现代新型服务业都有重要促进作用。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对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旅游产业发展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产业是解决富余劳动力的一条有效途径。现代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能够影响、带动和促进与之相关联的110个行业发展,能够影响和促进交通、住宿、商业、通信、会展、娱乐、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生态、环境、建筑等产业相互融合,催生出一批富有生命力的旅游新业态。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产业每创造1元收入,就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元收入。而且,由于旅游就业门槛低、成本少、就业方式灵活,对不同类型的劳动者都有较大需求,能够在显著增加全社会就业容量的同时大幅度增加不同层次劳动者就业容量。初步估计,旅游行业每增加就业1人,就会间接创造6个就业机会。因此,加快发展旅游业,对天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三,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提高城市品位,走特色发展道路的现实需要
天水没有富集的、大型的工业矿产资源,能源原材料相对贫乏,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导致工业体量不大、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缓慢。但经过多年认识的深化和发展的探索,天水发展旅游业,具有许多自然禀赋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是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天水是羲皇故里、丝路重镇、陇上江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现有县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64处,其中国保单位13处,省保单位3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个,省级3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正在申报的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1处。茅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国早期文化、石窟艺术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特色明显,是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文化依托。天水市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森林覆盖率达32%,年降雨量在600毫米左右,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景色兼有南秀北雄的特色。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2处,省级森林公园8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天水市旅游资源禀赋和开发价值在全省名列前茅。
二是交通区域优势明显。天水市地处陕甘川金三角地带,宝天、天定高速公路、陇海铁路横贯东西,天水机场航班直达西安。随着天(水)十(堰)、天(水)平(凉)高速公路、宝兰铁路客运专线和天水机场迁建项目的实施,天水将成为陇东南区域交通的重要枢纽。
三是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天水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体系日趋完善,功能显著增强,尤其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持。天水市现已开发的旅游景区点228处,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处,4A级旅游景区3处,3A级旅游景区3处,2A级旅游景区12处;有旅游星级饭店29家,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14家;有导游讲解员438人;有旅行社和分支机构25家;有农家乐256家;有旅游商品生产企业53家,有飞天雕漆、麦积丝毯、汉唐陶艺、三星青铜器、晨光珠绣、秦安草编、甘谷辣椒、武山鸳鸯玉、清水庞公石、张川肉制品等特色旅游商品;旅游行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旅游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基于以上认识,市委、市政府出台《实施意见》,推动天水旅游业实施跨越式发展。
第四,加快旅游业发展,是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
旅游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据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旅游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只有0.2吨标准煤,仅为工业能耗的十一分之一,是典型的绿色产业、循环产业、低碳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对于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发展旅游业,既可以解决民生的就业问题,也可以为全市工业发展提供减排的空间,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旅游产业
新闻推荐
□记者马哲2010年,全市检察机关全力实施以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两个原则”抓好“三项重点工作”,强化“四项措施”,实现“一个目标”为内容的“12341”总体工作思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