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姬旺芳特约记者魏立涛
走进当今的农村,你会被新农村建设迸发的勃勃生机所深深吸引;走入当今的农户,你会为扑面而来的富裕祥和气息而感到欣慰;田成方、树成行、路成线、电成网、渠畅通、旱能灌、涝能排,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会让你由衷地感叹:“换了人间!”这就是近年来天水市新农村建设给人的深刻印象。
科学规划探模式创新机制增活力
为进一步深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准确把握发展定位和工作思路,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组织力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到江西赣州、广西恭城、陕西旬邑等地考察取经,寻找新农村建设的“敲门砖”。随后,市上确定了“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建设,特别是在建设模式上求创新、探路子,探索出了产业支撑型、循环经济型、生态旅游型、城郊互动型、劳务带动型、整体推进型六种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2006年以来,市、县区用5415.75万元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撬动了37493.25万元项目整合资金、9682.56万元社会帮建资金及67653.16万元群众自筹资金。同时吸纳市直40个部门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202个部门及企业为帮建单位,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帮建、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产业撑起一片天农民鼓起钱袋子
天水市把示范村产业发展作为核心内容,按照突出优势、扩大规模、延长链条、提升品牌的要求,大力实施“一村一品”战略,着力指导示范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绝大多数示范村形成了1—2个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由试点前的55%提高到80%以上。市级示范村发展果园6.671万亩、蔬菜3.8441万亩,养殖小区28个,存栏5.8024万头(只),劳务输出1.586万人(次),创收1.1348亿多元,示范村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市级示范村试点比前四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达26.1%,比全市增幅的13.8%翻了近一番。2010年预计达到4375.1元,比试点前增加了2557.2元,五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11.44元,增幅达28.13%,显现出试点持续促进增收的良好效果。
立足实际巧切入敢叫旧貌换新颜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大车进不来,农产品出不去”,一直困扰着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为此,近几年,市上从解决群众最期盼、最迫切的行路难问题入手,把村庄道路硬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大力实施以“六小”工程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村镇之间、农户之间、田间地头“三畅通”,农民生产生活便利了,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也得到了彻底解决。(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巷道硬化成了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亮点,也成了最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市级示范村主巷道全部硬化,支巷道大部分硬化,村组道路实现砂化,共完成巷道硬化351.311公里,硬(砂)化田间道路215.65公里,拓宽、整修、沙化农路559.1公里,兴修梯田48891亩,建成各类水利灌溉工程70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74处,100%农户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或窖水,6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沼气(液化气、天然气、电磁炉)、太阳能等清洁新能源。有近50%的示范村率先探索,加大村庄整治力度,规划建起了整洁一新的新型住宅小区,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提升了新农村建设的档次和品味。全市农村普遍开展了以旧村改造为主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示范村“三清五改”开展面达100%,推进村达92.6%,有效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结束了部分村庄“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马路到村头、土路到炕头”的尴尬历史。示范村基本实现了村村有阵地、卫生室、文化室、农家书屋、学校、幼儿园、农家连锁店、远程教育网、广播电视、通讯网络及休闲文化广场,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初步呈现出和谐文明的新气象……这些通常在城市里才有的词汇,被“克隆”到了许多农村。新农村建设让越来越多的天水农民过上了城市生活。好多群众都说,这简直是一个神话!
通过试点示范,示范村不仅迅速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佼佼者和领头雁,而且全方位领跑周边乡村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全市新农村建设正在经历着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实现着从慢步小跑向快步奔跑的跨越!
新闻推荐
1月12日天水市城区及主要进货地市场副食品批零价格 天水市价格监测中心 单位:元/500克
豆腐大葱大白菜青椒西红柿大蒜绿萝卜胡萝卜芹菜红洋葱油菜韭菜土豆包菜猪肉鸡蛋新鲜新鲜新鲜新鲜新鲜新鲜新鲜新鲜新鲜新鲜新鲜新鲜新鲜新鲜新鲜剔骨新鲜1.000....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