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新闻 清水新闻 秦安新闻 甘谷新闻 武山新闻 张家川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天水市 > 天水新闻 > 正文

天水庙会的困惑与希望

来源:天水日报 2011-04-10 08:47   https://www.yybnet.net/

3月23日,是秦州区藉口镇五十里铺村交龙寺的庙会日,记者闻知后即驱车赶往五十里铺村。

下午2点多,庙会戏已开演,交龙寺旁由村民们搭建了一座简易戏台。戏台上,秦腔传统折子戏《金沙滩》演得如火如荼;戏台下,观众却稀稀拉拉,且以老年人居多。眼前冷冷清清的场景让记者不禁想起了小时候赶庙会的情景。那时候,只要逢庙会,十里八乡的人会早早地赶到戏场,只为能占一个看戏的好位置,还有在人缝中挤来挤去图热闹的孩子、吆喝叫卖的小贩,香气诱人的美食,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杂耍娱乐等等,让人目不暇接……庙会因此而显得生机勃勃,颇有人气。

为什么现在的庙会会遭此冷遇?在走向现代经济社会的过程中,庙会这一民间民俗文化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在记者脑海中久久萦绕。

■庙会■

曾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寄托

秦州区藉口镇五十里铺村交龙寺始建于唐代,历经战乱,曾多次重建。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村民自筹资金在庙宇原址上进行重建,后连续扩建,形成了现今蔚为壮观的寺庙建筑。据村主任何兆平介绍,农历二月二十九是交龙寺的庙会,每年的这一天,附近村子里的人都会来庙里上香,一些在外工作、打工的人们也会尽量赶回来,参加村里的这一盛会。

天水市的庙会历史悠久,“赶庙会”活动在民间广为流传。据研究秦腔戏剧多年的黄庆诚统计,天水市有大小庙会500多个,且多以春台戏和秋台戏为主。从农历正月初九玉泉观庙会开始,正月十六的伏羲庙会、二月十五的麦积区卦台山庙会、三月十五的秦安陇城女娲庙会,四月初一仙人崖、六月底刘家庄、七月十七宋家坪等,一年到头几乎月月有庙会。另外,个别村庄庙会也有演冬台的,如秦州区石马坪村等。天水庙会文化之丰富,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极为少见。

天水市民俗学者李子伟介绍,天水市的庙会最早产生于祭祀活动。据考证,早在汉代,这里就有祭山活动。后来随着宗教文化的发展,寺庙祠坛大兴,诸如关帝庙、药王庙、观音庙、圣母庙、城隍庙等遍布各乡镇,祭祀活动逐渐频繁,庙会随之盛行。其中一些庙会,是老百姓为了悼念所崇敬的人而建立的,如纪信祠等。

有专家统计,民国时期,天水市几乎村村有庙宇,一些村子的庙宇甚至多达十余座。有庙就有庙日,规模大的形成了庙会,规模小的虽形不成庙会,但老百姓也会以不同的方式过庙会。过庙会时家家户户蒸馒头、买点心,沽酒备菜,领亲眷,接朋友。邻近村庄的群众则称“赶庙会”,或携家带口,或三五成群,纷纷涌来,或还愿进香,或许愿祈福,或购货物,或观热闹,俨然成了盛大节日。

最早时,庙会仅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在祭祀的同时,又逐渐融入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娱乐性活动以及附加了集市交易等功能,庙会也就成为许多地方老百姓农闲时必不可少的物质和精神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

据七十多岁的诗人王守义先生回忆,以前,春节过完至农历二月,各地的庙会就开始。人们为了赶庙会暂停了农业生产,甚至那些深藏闺中的大家闺秀也被解除禁锢去赶庙会。那时的庙会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农历正月十六是人宗庙庙会,从正月十五开始,每天就有三、四万人去祭拜伏羲,秦州西关大大小小的巷道被人挤得水泄不通,庙会结束后香火味还会笼罩西关半月不退。清水城隍庙会也颇具规模,每到庙会日,周围许多乡村的人如过节一样来这里赶会,更多的人来这里购买货物,进行商品交易。当时,这一庙会所在地是西北最大的骡马市场之一,河南、陕西、山东、山西的商人赶着牲口来这里交易,带动了清水地方经济的发展。

“庙会在那时兴盛是有原因的,主要在于它的两种功能。庙会有春会和秋会两种,以春会为主。在春会上,人们购买各种山货、籽种、农具、生活用品等用于春种,这是庙会第一个功能,即物与物的交流;再次,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点在当时特别重要,人与人平时难得见一次面,逢庙会可以见面,交流感情,谈人情世态、社会风云、庄稼收成等。许多青年男女的美满婚姻大多都是在赶庙会时促成的。庙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凝聚了人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李子伟说。庙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民俗文化。祖先崇拜是庙会活动最初最基本的内容,但它还十分密切地与古代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生命崇拜和英雄崇拜等相关联。虽有迷信色彩,但也有引人向善的一面,在善男信女中起着维护人伦、家庭秩序和社会安宁的作用。

李子伟认为,庙会文化中包含着宗教之美(心灵美)、市场之美和文艺美,他说:“庙会文化就是最初以寺庙为依托,以宗教活动为动因,以集市活动为再现形式,融艺术、游乐、经贸为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特别是庙会的集市活动是发展一方经济的推动力,应因势利导,使之健康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发展。”

■现状■

内容单一日渐式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加之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城乡各地庙会再次兴起。但是,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结构,因此,庙会走向现代经济社会也就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种娱乐形式进入寻常百姓家,卡拉OK、电视、电影等让人们目不暇接,特别是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的普及,人们获知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交流亦越来越便捷,使得传统庙会所承担的功能已不复存在。同时,大量的农民工走出了农村,让依赖农村这方土地生存的庙会逐渐边缘化。

3月19日,记者去赶一年一度的卦台山庙会,没有看到记忆中人潮涌动、热闹非凡的景象。一位老者说,今年天气冷,而且这个时候农村大部分人已外出打工,所以来赶庙会的人就特别少。3月22日,在秦州区七里墩村的庙会上,记者看到偌大的会场上仅有四、五百人在看戏,十多张供看戏的顾客喝茶聊天的桌椅空空荡荡。与记者同行的郭先生说,今天人不算少,前一晚戏场里只有三四十人在看戏。

戏场上,一位姓胡的老人告诉记者,现在看庙戏的人越来越少了,要在几年前,就有好几千人来这里看庙戏,戏场里人多得站不下,有人甚至会站在房顶上、院墙上,或者爬在电杆上、树上看。

“那时多热闹,秦腔听起来够味,人与人见面也亲热。”老人感慨地说。

3月23日,记者再去秦州区瓦窑坡香山寺赶庙会。庙会上的人并不多,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妇女拿着几支香蜡来到寺院烧香后即匆匆离开。记者询问她离开的原因时,她说,自己开着饺子馆,要忙生意,没时间看戏,听说香山寺有庙会,趁空来敬个香,求个吉利和平安。一位来敬香的何姓年轻小伙说:“庙会上演的秦腔我又看不懂,也不爱看,与其在这里浪费时间,不如回家去看电视。”

记者采访到了秦州区七里墩庙会演出的陇西秦剧团团长张卫军,他告诉记者,从今年正月初五他们剧团就在麦积区三阳川演出,一直到现在的七里墩庙会,一共演了十多场。庙会文化在天水的盛行是陇西无法比的,每年他们剧团下乡演出五百多场,其中四百多场都是在天水庙会上演出的。天水的庙会对他们剧团的生存特别重要,是这些庙会养活了他们。但是,看庙戏的人逐年减少,让他格外失落。最后,他不无忧虑地说,如果没有了看庙戏的人,自己的剧团该如何生存下去啊?

从采访中得知,现在赶庙会的大多是五十多岁以上的人,一是他们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喜欢看秦腔。二是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可以消磨在看庙戏、赶庙会上。而大多数四十岁以下的人多不喜欢庙戏秦腔这种古旧的娱乐形式。

记者回想起去年农历三月二十逢秦州区汪川镇吕家坡义木台的庙会。当时戏场里看戏的人并不太多,昔日那种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看庙会,踩坏板凳、踩坏庄稼的景象没有了,冷冷落落仅几百人,小吃摊也少了许多。在场的一位吕姓老人失落地说:并不是庙会的戏唱得不好,而是人们的生活压力太大,把人都赶到外面挣钱去了,所以来看戏的人才少。他说,自己希望村民们在庙会时都回来,不要忘了自己的根。

市民李先生说,昔日庙会的主要职能是物与物的交流,如今市场开放,且相当发达,农村三天一逢集,城里的市场更是天天开,许多物品不必要拿到庙会上去交流。同时,由于庙会缺乏传承人,古老的祭祀仪式、程序等非物质文化都在渐渐流失。

采访中,秦州区藉口镇五十里铺交龙寺庙会会长裴原平也不无忧心地说,现在懂庙会祭祀程序、司礼的人越来越少,有些掌握庙会活动仪式的相关人员年事已高,继承者后继乏人。为了能将这一古老的民俗传承下来,这一现状必须得到重视。

■延续■

赋予民俗文化更多内涵

如何让庙会既有文化内涵,又能产生经济效益?在这方面,天水市政府职能部门早就做着有益尝试。

农历正月十六相传是伏羲诞辰,每年这一天天水市市民都要赶到伏羲庙参加“人祖”庙会,这一天,春节的气氛达到了颠峰,人们喜气洋洋,穿着节日的盛装穿梭往来,翘首期待神圣祭典时刻的到来。

由市文化文物局主办的伏羲庙文化庙会活动已连续举办多届,赢得了众多市民的称赞。特别在今年,庙会以“打造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为主旨,在祭祀伏羲、戏曲公演、灯谜竞猜的基础上,还举办了“渭水之滨,秦陇一脉——关中—天水先秦文化巡礼—陕甘两省先秦精品文物展”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烘托了庙会气氛。庙会上丰富多彩的商业活动,也让一些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有了政府在前“探路”,天水市民间人士也在试图让庙会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2009年农历九月十四,麦积区五龙乡大尧村文化庙会成立,村委会班子从改变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着手,借助本村在外地打工和创业的村民之力,改善乡村面貌,动员群众出资30多万元新建了庙会舞台等硬件设施。第一届大尧文化庙会收入24万元,除去费用之后,还结余近10万元,这些钱全部用于村里学校恢复重建。此举不但让村子里有了经济效益,而且也赢得了众多村民的赞赏。

同时,吸收社会各届人士介入庙会,为庙会出谋划策,特别是吸纳企业家出资,也是天水市部分村镇振兴庙会的有力举措之一。

今年3月15日,是秦州区汪川镇苏城村慈航寺修建工程的上梁立柱日。记者从组织兴建寺院的慈航寺庙会副会长苏再武处了解到,慈航寺庙会由来已久,但是由于近年衰退,为了重新振兴慈航寺庙会,出生于苏城村现为深圳市某公司经理的苏蓦出资200多万元重新打造慈航寺,对寺院进行重建和扩建。预期工程结束后,还要设立“慈航寺基金会”,邀请广州、深圳等地企业家前来投资兴业,以带动汪川镇经济文化的发展。

怎样改变庙会内容单一、形式老旧的现状,天水市一些专业人士也有自己的看法。

“以庙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改变传统的庙会只演秦腔剧的模式,吸收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娱乐形式,以迎合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天水市歌舞团青年演员苏桢祥说:“庙会应与时俱进,应百花齐放,如将一些流行歌曲等艺术种类融入到庙会之中,在庙会上举行流行歌曲演唱会等,一定会改变当今庙戏没人看的现状。”

从事演艺事业多年的周先生说:“为了改变庙会没人逛的现状,还可调动一切力量,邀请各类民间艺人加入,如猜灯迷、说评书、书法、绘画等。也可采用先进的灯光、声控等现代元素来装点、美化整个会场,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相结合,既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又能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市民郭先生说:“庙会文化不仅要经受住时代的考验,将传统庙会的精髓吸纳其中,而且在与当今社会的审美情趣相融合的过程中,要更具有时代人文气息。”

在谈到庙会传承的问题时,李子伟说,应有计划地培养新一代的庙会组织者(传承人),让传承人知理、懂礼、守义,真正使庙会活动具有文化辐射和带动作用,这样,庙会文化才能经久不衰,源远流长。

新闻推荐

统筹城乡发展提升服务能力

□记者杨璟实习生刘佳昕【本报讯】3月3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民政工作会议,传达全省民政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一五”及2010年全市民政工作,明确“十二五”时期天水市民政事业发展的目标...

天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水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天水庙会的困惑与希望)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