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芳
爱情,舞蹈在我梦里,却不是花前月下,也不是蝶影双飞,而是朝看夕阳、暮守黄昏一鼎一镬里厮守的朝朝暮暮,是风风雨雨、平平淡淡理解扶持中一饭一汤、一碗一瓢积攒下来的平安幸福!
因为这种平淡中的幸福,源自于普通养路工子女的深深感触。
我父亲是在抗美援朝炮火中被炸聋了双耳侥幸活下来的残疾军人,后转业为公路人,在50年代的人眼里,养路工依然社会地位低下,找个媳妇最犯难,不是做上门女婿,就是成为老剩男,父亲这样的情况更是相亲队伍中的困难户!
几经周折,经人撮合幸好中年丧夫、带着四个孩子的母亲不嫌弃他,选择了父亲,凑合成了一家人。
那个时期,道班偏远,条件艰苦,散在公路沿线的道班无电、无水、无车,上班常常是拿上干粮、背上水壶、半夜起床开步走,要步
行十几公里去上班。中午在路边喝些水、吃些馍当午饭,之后,草帽头上一扣,山旮旯里一躺就算午休,稍作休息后又投身在砂石路上。每一天,无论是炎夏道路病害处治,还是冬天备砂铲雪防滑,都是一锹一镐、汗流浃背、迎寒处暑中苦干到天黑……
干了养路工,就顾不了家。微薄的收入对七个孩子九口之家来说远远不够,可想而知生活是何其艰难。但勤劳善良的母亲在捉襟见肘的日子里无怨无悔,带着我和哥哥姐姐们上高山、下田地,把仅可依赖的希望寄托在几亩薄田里。我清晰地记得,儿时的煤油灯下,母亲为一家人缝缝补补,大的穿了又改小的,每天为父亲装好开水、备好干粮,开门送他上班直到路边。
每到雪天、雨天,母亲又急急地拿上雨衣风尘仆仆赶路给父亲添暖防雨,临到父亲偶尔在离家较近的村子养路,母亲总是烧好开水带我去给父亲和他的同事们提去,到中午,又做好饭请他们来家里吃。日子紧,我们平时都吃玉米面,但母亲往往这几天会把攒下来过年吃的白面拿出来,幹些面条,做可口的浆水面招待工友……
母亲——养路工的妻子,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困苦中打拼,在平淡中坚持,没有现时电视剧里爱情的柔情蜜语、卿卿我我,有的只是理解、扶持、关心……用行动抒写着养路工妻子的平凡和温暖。
养路人的爱情婚姻就这样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成型。长大后,我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与路结缘,成了一名养路工,然后又成了收费员。深知养路的平凡和不易,我带着养路人的情怀,义无反顾再次选择了养路工婚姻,做了养路工的妻子。
我的老公朴实、厚道、勤劳,工作上是无怨的养路人,家庭中是实诚的好丈夫。
但人都有虚荣心,会攀比。每当同学们聚在一起炫耀老公门第多么显赫、工作多么
安逸、能力多么强势、穿着多么体面时,我在一旁黯然无语,一种卑微感在心里潜滋暗长,极力掩饰着尴尬难安,然后逃离。回到家里,我莫名发火,老公总是用淡淡一笑宽容我的抱怨。在老公淡淡的一笑中,我又为自己的虚荣而心中羞愧!
想想那几年,又看看现在。天水的高速公路事业飞速发展,当车辆在一条条平坦的公路上顺畅行驶时,谁在烈日炎炎下站在柏油沥青里填坑槽、挖油包、封裂缝、战翻浆?
当暴雨洪水冲毁道路时,谁又奋不顾身日夜奋战在第一线抢灾救险?当大雪封山过往车辆被困时,谁又在严寒中不惧路滑,冒着危险,一铁锹一铁锹铲冰防滑?
是他们,是我们可爱的养路工,每天挥铁锹奔忙,在汗水里凝聚辉煌,在点赞声中回馈着平凡和伟大!
我自豪,我是养路工的妻子!
(作者单位 天水公路局莲叶收费所)
新闻推荐
颉航李红英天水市国税局新一届班子主动适应税收工作新常态,全面落实省局党组新要求,以“改进机关作风、强化素质技能、加快工作节奏、服务基层群众、提升工作效能”为核心,着力强化“六项措施”,努力...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