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生,竹雕上的人生
本报记者施秀萍
“这是竹雕艺术?”“甘肃竟然有这么好的竹雕艺术!”……2017年5月11日,踏进位于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1号馆的甘肃展馆,就看见不少观众围着一位“老汉”问长问短。
瞅准人少的间隙,记者终于“逮着”白发白须、身着白色短袖绸质中山装的“老汉”也问了个究竟。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跑了多年文化领域的记者也被“老汉”折服了——
“老汉”名叫吴云生,1957年生于天水秦州,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竹雕艺术已有46个年头了。如今,吴云生已是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雕项目唯一传承人等荣誉集于一身的“竹雕大师”了,其作品曾荣获甘肃省第四届文化产业博览会交易金奖、甘肃省第十二届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等。
此次,他应邀携带17件竹雕艺术作品亮相深圳文博会:有生动可爱又情趣盎然的竹雕蝈蝈笼、精致小巧又不乏质朴灵动的竹雕香囊等小件作品,也有取材历史故事雕刻的“天水关姜维宴款图”卷箱、“清明上河图”卷匣等大件作品。
“我一辈子的竹雕作品,包括小小的蝈蝈笼,没有一件是重样的。”吴云生告诉记者,天水是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他创作的竹雕蝈蝈笼就是当地文化的特色之一。
细看,无论蝈蝈笼,还是香囊,一溜儿摆开的果然没有一件是重复的。动一动蝈蝈笼的门,开合自如,却无一个螺丝或铆钉,完全是利用物理原理,纯手工制作的。
“这件作品我酝酿了20年,创作了3年。”吴云生指着长1.2米、高60厘米的“清明上河图”竹雕卷匣告诉记者,这件作品,既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也可以用来收藏字画,很实用。匣体正面,吴云生用高浮雕手法,雕刻了“清明上河图”,人物、舟船、小桥、风景栩栩如生,立体感十足;也同样没用一钉一铆,但把手、匣盖、匣体一样不差且严丝合缝,令人惊叹。
这样的竹雕作品,除了上下式的,还有抽拉式的,而图案主题则有功到自然成、铸砚示志、铁杵磨成针等,大多融入了伏羲文化元素和天水当地历史人物原型。当然,每一件作品都是精心雕刻的,也都是“孤品”。
“很多人以为竹雕在南方,其实天水竹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吴云生告诉记者,与南方竹雕器型小、多为把玩物件且可批量生产有别,北方竹雕不仅器型大,还有品种多、造型独特等特点。此外,比较关键的一点是,南方的很多竹雕作品,因自然环境有别,一到北方就易开裂;而他经过多年的研制,对竹子的“脆性”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后韧性十足,用这样的原料雕刻出来的竹雕作品,经得起“考验”,甚至在敦煌的高温天气里也不会开裂,“这就让我的竹雕作品多了‘走南闯北\’的资本。”吴云生说。
“政府把我们‘匠人\’推上深圳文博会这样的平台,而且广受观众欢迎,让我对竹雕艺术更有信心。”这是吴云生首次参加深圳文博会。他坦言,平时很少参加展会,因为想多留些时间用于创作,多留些作品给后代。
在吴云生看来,竹雕艺术并不难,只要喜欢、只要能静下心来,三四个月就能“出师”。
“‘出师\’后养家糊口没问题,但发家致富不行。”吴云生告诉记者,自己抚养了两个女儿,一个毕业从医,一个跟着自己学竹雕。虽然自己依然住在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里,可吴云生从未后悔过。为了让这门艺术传承下去,他免费传授竹雕技艺,还于2006年牵头成立了天水市竹艺文化研究中心,为几家竹雕小企业和几十家家庭作坊作业务指导。
不过,“出师”后真正成为“大师”,还得经过长年的磨砺才行。也正因如此,逐利的快餐时代还是让天水竹雕艺术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这让吴云生很着急也很无奈,“好在政府对民间艺术的扶持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希望将来能够彻底解决问题。”
“追求竹雕艺术,感悟人生哲理”。做了一辈子竹雕,吴云生把自己的人生也深深地刻进了竹子里。日常生活中,他遵循“小的卖,大的收藏;缺钱时卖,不缺时不卖”的原则,除了卖掉一些小件作品用于维持生活外,很多作品都舍不得卖掉,哪怕有人曾为一件作品出价100多万元也不卖。在他看来,每一件作品都是自己的孩子,里面镌刻着自己的人生和梦想,而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办个竹雕博物馆”。
吴云生说,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作品和藏品捐献给国家,向世人免费展出精美的竹雕作品;也希望有一方乐土,让这门倾注了自己一生心血的民间艺术有展示、演示和传承的地方。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马凯】5月21日,天水市在龙城广场举行“第二十七次全国助残日”系列活动暨携手同奔小康文艺演出。市领导程伟东、逯克宗出席活动。活动现场,市残联及相关单位为残疾人捐赠轮椅30...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