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天水市,驱车向东南方向行进半个多小时,群山叠嶂的小陇山深处,一座奇峰拔地而起,犹如麦垛,史称麦积崖。
闻名遐迩的麦积山石窟便坐落于此。
五代时的天水人王仁裕撰写的《玉堂闲话》中说:“麦积山,北跨渭南,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其形如农家麦积之状,故有此名。”
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伫立山下,只见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惊险徒峻。依绝壁雕凿而成的佛像,无关信仰与崇拜,都叫人心生虔诚。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恋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细雨朦胧,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般的美景“烟雨麦积”。
麦积山石窟建自公元384年,后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遂成为中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现存洞窟194个,其中有从4世纪到19世纪以来的历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蜓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魂。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众中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
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6米,小的仅有1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
在这众多的雕塑珍品中最为耀眼的就是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小沙弥”。当年一向表情严肃的朱镕基总理面对此像时,也禁不住松弛神经,展露会心的微笑,有大大的照片挂在麦积山石窟下的长廊里为证。该像位于第133窟,轻易不对外开放,能否有缘观摩,就看个人的造化了。这是一个少年佛家弟子侧立像,面露憨厚而又略带稚气的神情,俯首侧耳,似乎在专心致志地聆听佛的教诲;细眯的双眼,又好像在琢磨刚才的说教,而那深深刻印在他嘴角上的永远的会心的微笑,更像是领悟了其中的奥妙,真可谓虔恭、脱俗、颖悟聪慧。远在一千五百年前,雕塑技巧便能达到如此的境界,确实令人赞叹不已。
据考古界专家称,其实麦积山石窟在绘画艺术水平以及年代久远上,可能不比敦煌差。麦积山石窟建于魏晋时期,比敦煌石窟至少早300年,而且就其艺术价值而言,麦积山壁画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壁画,麦积山壁画的艺术价值远在敦煌壁画之上,麦积石窟由此闻名于世。专家介绍,麦积石窟中有些雕塑产生的年代也比莫高窟的更为久远。现存最早的雕像以第74、78窟为代表作,采用了圆雕和浮雕并用的雕塑技法,兼融了中国传统雕塑和古代西域造像之风格,有着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在北魏到唐朝开元年间这一历史阶段,就整个中国石窟艺术的演化而言,都能在麦积石窟群里找到其风采多姿的艺术造像。麦积山,正是展露了它的独特、丰富与博大而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
麦积山石窟保护工程始于1976年,后经历年大规模的加固修整和栈道修复,昔日王仁裕笔下的险恶情景早已成为历史。人们可以放心大胆地登游各个崖阁,远眺山下美景。
在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中,麦积山石窟不但以风格独具的雕像之美令人神往,同时更以誉美林泉之冠的自然景色让人心醉。2010年12月15日,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4年6月22日,麦积山成功申遗。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文都】公祭伏羲大典即将举行,作为全球华人遥祭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的全新途径,由天天天水网策划实施,天水市博物馆、天水市伏羲庙管理局、天天天水网于6月17日至26日联合推出网上...
天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水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