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辛闻
无论是“两会”“节会”,还是其他重大活动,都是一次次对新闻采编队伍的再检阅。在本次节会宣传报道中,《天水日报》采访和编辑组,以一以贯之的敬业精神,为全市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不在新闻现场,就在赶赴现场的路上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暴晒,都不是拖住记者前行脚步的理由。6月22日早上七点不到,《天水日报》摄影记者周文涛早早就到了公祭现场,因为不能上台去拍摄,提前选择一个好的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周文涛说,拍摄乐舞告祭、民俗表演等场面没什么问题,但拍几位领导就有些难度。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家瑞、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政则和甘肃省委书记林铎几位领导,与前面执花篮的卫士相隔一小段距离,所拍的照片单独使用不成问题,但按照之前和编辑部的商议,要将几位领导的照片组合编发,就不那么容易了。“没想到那天太阳那么厉害,三个多小时等下来,腿又酸又麻,皮肤都有些焦了。好在提前准备充分,几位领导人敬献花篮的过程都完整地记录下来了,就算再辛苦,也不会感到遗憾了。”周文涛说。
老记者没有留下遗憾,新记者则是另一种情怀。作为第一次参加节会采访的年轻记者马凯,在短短的几天中,奔赴多个活动现场,采写了麦积山温泉合唱艺术节、首届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论坛等文字稿,还拍摄了节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天水民间祭祀协会举行的献太牢仪式、“问道伏羲”羲皇故里太极拳展演等活动。“没想到作为一个入行不久的年轻记者,采访组就将重任压在我肩上,让我有锻炼的机会。说不辛苦是假的,可是怕辛苦,还当什么记者呢?”马凯说。
除了公祭伏羲大典等重大活动,全方位展示天水市各阶层人士对节会的付出,也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6月18日晚,采访四组记者景春燕在和公祭大典上古筝演奏的师生们预约好采访后,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去还是不去,对于记者来说,其实并不是问题。“当我冒雨见到王晓誉老师时,她有些吃惊,可是对于我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当了将近20年记者,遇到的比这艰难的事多了去了。”
(下转第三版)你知道凌晨四点的天水市,是什么样子吗?
有一个关于科比的段子广为流传。有记者问科比:“在NBA,你为什么能如此成功呢?”科比反问道:“你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钟是什么样子吗?”科比随后解释说,每天凌晨四点,洛杉矶还在黑暗中时,他就已经走在洛杉矶的街道上,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洛杉矶凌晨四点的街道没有变,他却变成了肌肉强健,有体能、有力量,有很高投篮命中率的运动员。
如果有人问,凌晨四点钟天水市的街道是什么样子?天水日报的编辑们无疑是知道答案的人群之一。一篇篇稿件和一幅幅图片,需要经过多重严格的审核。等到半夜一两点是常事,凌晨三四点也不稀罕。节会期间,要闻部编辑罗双红接连三个晚上上到了凌晨三点多,同事和他说起科比的那个段子时,他笑着说他和科比不同,凌晨四点对科比是一天的开始,对他则是一天的结束;科比已经退役,他的路还很长。
除了要闻版编辑,节会期间编辑组其他成员夜班上至凌晨也是家常便饭。6月20日,作为今年节会重要活动之一的中华伏羲文化论坛开幕,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炎黄研究会、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秦文化研究会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与天水伏羲文化研究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伏羲文化。论坛结束后,记者连夜对与会专家学者做了专访,在完成稿件的编排工作后,已是凌晨两点多,当编辑洪波的老公来报社接她时,同事们为她的老公“鸣不平”。洪波则说,谁让他是报社编辑的家属呢?
这几位记者、编辑烈日风雨中的奔走和夜半凌晨的坚守,只是本次天水日报节会报道组29名成员的缩影。新闻从业的路上,这种坚守,也将是他们的常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罗双红】近日,中国社科院与《经济日报》在北京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5:房价体系:中国转型升级的杠杆与陷阱》。报告对2016年中国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宜居...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