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义宏
受访者简历:李建纲,甘肃省八建集团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工程师。多项发明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先后编写多种甘肃建投优秀工法和省级工法,并编制省级行业标准,2018年8月被甘肃建投评为科技领军人才。
“今天是个好日子”
9月12日,一见到李建纲,就真切感受到他言谈举止间散发的自信与活力。与记者同行的李建纲的同事吴建忠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嘛,李主任今天高兴着呢,因为今天刚收到发明专利受理通知书。”
见记者询问详情,李建纲有些腼腆地把办公桌上一份文件递过来。记者看到,这份国家知识产权局9月7日发出的“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上发明创造的名称是“一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连接方法”。
“今年年初,我接连去了上海、海南、深圳三个地方,主要任务是考察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竖向构件安装。这期间,好几位专家都谈到,套筒灌浆堵缝技术很难掌握,难免影响结构工程质量。听了几位专家的抱怨,我深有同感,其实这正是近两年我也在反复琢磨的课题。回到天水之后,我立即着手,采用钢板、角钢、膨胀螺栓、密封胶条等进行堵缝,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今年5月申报了国家专利。今天收到受理通知书,对我是很大的鼓舞。”
一天天看着天水长高长大
其实,李建纲的发明远不止“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连接方法”一项。1997年,工地上普遍运用的固定式角模板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种角模板最大的缺陷是材料浪费严重。当时他就想,如果能有一种可以活动的角模板,不是可以避免材料浪费现象吗?于是他开始认真研究,两年之后,他终于研制出了“活动阴阳角模板”,被当时的国家专利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此后,他又有“后浇带有约束膨胀施工方法”“一种半径检测尺”“一种地脚螺栓无损伤固定装置”“景区攀崖清理垃圾的安全装置”等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问世。
进行技术研发、工法编写、行业标准制定的同时,李建纲忙碌的脚步始终奔波在天水的各处工地。1996年,地下两层、地上二十八层的天水金龙大厦拔地而起,这栋总高101.8米的建筑,是当时名符其实的“天水第一高”;1999年,天水第一栋高层住宅——公园路的高层住宅也顺利完工。这两栋有着地标性意义的建筑,都是由李建纲担任项目施工技术总负责。谈起当初的经历,李建纲别有一番感受:“那段时间任务很重,也特别辛苦,不过也是心里最充实的一段时光。站在一天天增高的楼顶,看着眼前一天天变化的不同景象,心里的确有一种自豪感。后来走过多少工地,已经记不清了,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天水一天天变高,一天天变大。”
希望天水更环保更美丽
李建纲老家在平凉,1987年在天水参加工作。说起对当初天水的印象,他记忆犹新:“那时最繁华的地方是中心广场,不过当时大多数人都把那里叫猪羊市。从猪羊市往东,天水饭店和百货大楼算是比较显眼的建筑。往西的解放路虽然人流量很大,可是基本上没有什么高楼。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天水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高楼渐渐增多,城市的骨架也越来越大。由于工作性质决定,可以说我亲身见证了天水这座城市的崛起。”
李建纲如今的科研主攻方向主要在装配式制造的相关领域,基本的考量还是装配式制造的环保因素。“参加工作到如今,我已经在天水生活了31年,可以说天水是我的第二故乡。这31年来,天水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我感到非常荣幸,也希望以后的天水能更美丽、更环保,我也愿意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和努力。”李建纲说。
四十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天水自然也不例外,置身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感受。本报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专题栏目“亲历亲闻说变化”邀您共同参与,与广大读者分享自己的亲身感受。联系电话:0938—828650913893866575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余碧波】9月18日记者采访获悉,根据市政府关于对天水岷山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生态植被保护摸底调查的安排部署,...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