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下,几只色彩艳丽、形态各异的风筝在空中盘旋、飘荡……构成了只有春天才有的美好图景。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河岸边、宽阔的场地上,一只只风筝随风而起,看到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好像在提醒着我们“春天来了”。
今年87岁的刘光中老人是天水市有名的风筝制作者,无论春夏秋冬,在河堤边几乎都能看到他放风筝的身影,尤其在春天,放风筝已经成为了刘光中每天必须要做的事。4月2日,记者来到刘光中老人的家,屋里满墙的风筝见证着老人对风筝的喜爱:展翅翱翔的老鹰风筝、极具神话色彩的寿星风筝,还有体现民俗传说的“黑虎赵爷”风筝,直看得人眼花缭乱。刘光中老人开朗健谈,尤其一说起风筝,他便一下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起来。刘光中从年轻时起便对风筝情有独钟,那时没有卖风筝的,他便自己学起了扎风筝,从选材到剖竹削条,再到扎骨架、贴面、绘画等,全部由他一人完成。刘光中对风筝的选材很有讲究,将买回来的竹子一根根削薄打磨,做成风筝的骨架,保证骨架轻巧又结实,从外地买来无纺布作为风筝的面,再用水彩进行绘画,一只造型独特的风筝便做好了。刘老不仅做风筝技巧高超,绘画技术也很好,老鹰的羽毛生动逼真、老虎的造型更是栩栩如生,“我上学时常在学校画板报,所以自己想的造型都能画出来,要做好风筝不仅要喜欢,还要有天赋。”刘光中老人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无论是可以盘旋飞行的老鹰风筝、还是反转颠倒的笑脸风筝、亦或是精巧细致的打斗风筝,刘光中对所有的风筝都如数家珍,每种风筝都有不同的放飞技巧。“传统风筝讲究放的高、放的稳;盘鹰风筝要注意控制收放线的速度和风向;打斗风筝则要在制作的时候注意它骨架的弯曲度和薄厚程度……”原来一只只小小的风筝里,包含着这么多的学问,而每一只风筝在刘光中的手中都变得十分灵活,不需要助跑,只要借助风的力量,轻拽手中的线绳,风筝便听话地飞了起来。刘光中说,年轻时,天水没有这么多的高楼大厦,处处是平房,放风筝的地方也很多,有天晚上他突发奇想,将自己做的宫灯风筝装上灯泡,放飞后在夜空亮闪闪发亮,吸引了很多路人,大家纷纷驻足观看,看着自己做的风筝能够让他人开心,刘老自己心里也高兴。
刘光中制作的打斗风筝和颠倒风筝可以称得上是“天水第一”了,1992年,刘光中在市文化馆举办了首个个人风筝展,100余只风筝展览了整整10天,造型奇特、五颜六色的风筝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弥补了那时天水风筝样式单一的空白,让天水的风筝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小到手掌大般的风筝,大到十几米长的串串风筝,刘光中至今为止做的风筝已有成百上千只,其中八仙过海的串串风筝是他最满意的,将八只风筝串在一起,放飞起来好看又壮观。耄耋之年的刘光中老人现在仍每天下午1点到3点在红桥附近放风筝,对于放风筝的热情丝毫不减,他告诉记者:“我是那些放风筝的人中年纪最大的,春天户外空气好,树木茂盛,有花有草,我们边放风筝边聊天,非常快乐,放风筝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带来了健康。”
看着手中的风筝伴着微风飞上天,越来越远,渐渐地变成一个小黑点,心中总有着说不出的成就感,放风筝的人们说着笑着,耳畔回荡着孩子们快乐的笑声,从手中放飞的是心情也是快乐。不久前,刘光中老人向市博物馆捐赠了他亲手制作的38只风筝,他说,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欣赏他做的风筝,了解风筝、喜欢风筝,现在制作风筝的大多是老年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让越来越多的人喜爱风筝制作这门技艺。风筝不仅仅是一项娱乐运动,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内心的情感寄托和简单快乐的体现,而风筝制作技艺也变成一门珍贵的手艺,凝结着一代代风筝制作人的心血与智慧。就像刘光中所说“制作风筝再苦再累都不觉得,看着一只只做好的风筝,心情都变得不一样。”
春天已经来了,让我们在这个温柔的季节,携家人与好友,一起去放风筝吧,感受这个春天的美好和春风的温暖,还有比放风筝更适合春天的运动吗?也许你可以在某个灿烂的午后遇到也在放风筝的刘老,你也有机会和这位“风筝大王”比一比,谁的风筝放得高、放得稳。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吴丽娜】4月1日,市长王军主持召开市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常务副市长赵四辈,副市长宫辉、刘骁、何东、...
天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水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