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虎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代诗人高鼎的这首脍炙人口的《村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放鸢图:早春二月,田野铺上了一层嫩黄的草毯,黄莺从天空欢快地鸣叫着,堤岸上柳丝在春风里轻轻荡漾,犹如为大自然伴奏的音符。一群刚放学的孩童们,在田野上、在麦场上纷纷放起了纸鸢,那些漂亮的“燕子”、“蝴蝶”在孩童们的小手操控下,自由自在地翱翔在蓝天。
而让春天如诗、如画、如歌的,就是纸鸢呀!在甘肃天水,就有一位痴迷于纸鸢的人,他的名字叫余白银。只不过他不是儿童,而是一位有着童心的耄耋老人。每年春天,到过天水的人,也许能见到他制作的“历史名人风筝”,翱翔于蓝天。
耄耋老人与风筝结缘
阳春三月的一天下午,我们来到位于麦积区的余白银家。
“我今年82岁了,1937年生的。”老人的性格很开朗,也很豪爽。面对这位神采飞扬的老人,我怎么也无法把他和八十岁的耄耋之人联系在一起。他拉着我的手说:“我这个人没文化,但有书房哩!你来看看!”书房堆满了他刚出的《昆之鸢》新书,墙上挂满风筝、奖牌。他兴致勃勃地讲起了他的风筝,说起了他的故事。
小时候有一次,余白银看见地主家的少爷把一个“大鸟”似的风筝放飞在蓝天,好奇的他想凑上去看看,结果被人家推了个仰面朝天。他哭着跑回家让母亲给他找纸要自己做一个,穷人家哪里有纸张呢?母亲只好把做鞋样的草板纸给了他,他千方百计地做了一个风筝,但却飞不上天,只好拖着在地上跑。
后来当了兵,八年后回乡探亲,只见那只风筝完好无损地挂在正屋的墙上,母亲拉着他的手说:“看见了风筝,就知道你在战场上平平安安的。”余白银转业后分配到了企业,每当出差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抽空去当地的工艺美术社,看人家是如何制作风筝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麦积区举办了首届风筝大赛,余白银制作了一只“老鹰抓鸡”的风筝,荣获一等奖,这让他感到十分意外。这份荣誉,让他和风筝结下了不解之缘。
把灵魂融入了风筝
风筝,也叫纸鸢,鸢者,老鹰也。纸鸢就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制作工艺最初比较简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仅工艺越来越复杂,其艺术水平也越来越高,形状更是呈千变万化的态势。
在门类上有硬翅类、软翅类、无骨架类、菱形类、板纸类、立体类、串子类、机械装置类、大形、中形、小形、微型十二大类,在形态上有人物、飞禽走兽、花卉等,在内容上有历史故事、秦腔戏剧、民间传说等等,不一而足。其制作技艺更是涉及竹编、木工、机工、书法、美术、物理学、气象学、力学等多门学科,貌似简单,实则复杂。
余白银退休后,就一门心思扑在了风筝上,仔细钻研起来。为了了解全国风筝制作的信息,他经常搜集整理各地的相关资料,对天水风筝制作的技艺自然也是十分感兴趣。由于他肯下功夫,喜欢动脑筋,对传统的技法和技艺不断地改进,风筝制作手艺越来越好,人们都喜欢他制作的风筝。余白银名声渐渐传出去了,有一些外地游客经常登门拜访,求购他的风筝。
让人们通过风筝了解天水
余白银觉得,在风筝的制作上,北京的鹰、天津的燕子、上海的大板摇、山东的龙都是各有特色,天水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路,才能在高手如林的风筝大赛中获得一席之地。他以天水独特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以伏羲、女娲、李广、姜维、赵充国等天水人物为创作对象,制作了一批风格独特、意象丰富、形象逼真的风筝,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内的风筝大赛,不仅使全国知道了天水的风筝,也了解了天水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
余白银制作的人物板子类风筝《伏羲画卦》《伏羲与十二生肖》《猛张飞》先后荣获风筝表演赛奖。大型板子类风筝《女娲补天》在2006年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陇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中荣获一等奖。之后,《麦积烟雨》《反弹琵琶》先后斩获大奖。1995年,余白银还应邀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了放风筝表演。
纵观余白银制作的风筝,主要有鹰、蝙蝠、麻雀、仙鹤、蜻蜓、蝴蝶、龙等,但其中获奖的主要以人物为主,而且都是反映天水历史文化的代表人物。余白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民间艺术家,曾任天水市风筝协会副会长,现在是甘肃省副高级风筝制作艺术师、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为了把自己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他花十二年时间把自己的心血编成了一本《昆之鸢》,公开出版发行。
新闻推荐
本报麦积讯【记者王琳】麦积区花牛镇一村委会口头协议将村里的坡地租赁给一家采石场后,因对方拖欠租金起诉到法院,结果由...
天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水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