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胡秉珍
隆冬时节,山丹乡村原野,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达,崭新整齐的现代民居鳞次栉比,村民们友好相处,笑容写在每个人的脸上……该县着力在民生、服务、管理上下工夫,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重民生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县上主要财政都用在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上了。”“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秩序一天比一天好……”这是记者在山丹基层采访时听到最多的话。
2012年,该县生产总值完成33.8亿元,增长14%。大口径财政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保持30多点的高位增长,分别达3亿元和1.36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13266元和7404元。该县将经济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惠及百姓,持续将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工程,从源头上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全民健身运动中心投入使用、育才中学和县医院住院部大楼落成;龙首广场改扩建工程完成,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实施,城乡养老保险全面覆盖。管好生的,育好小的,养好老的,扶好贫的……一件件民生实事,奏响了社会和谐稳定的交响乐。
选载体将管理融入服务
该县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方式,以“五星文明户”评选活动为载体,行之有效的农村社会管理活动深入人心。说起科技致富星、遵纪守法星、诚实守信星、和谐友爱星、文化卫生星,这些由群众直接参与的评星活动,群众如数家珍。该县把“五星文明户”评选活动与党的建设、创先争优、新农村建设、依法治县、劳动力技能培训相结合,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形成全民参与社会管理,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局面。“喊破嗓子不如做样子。过去不愿评,如今争着要。”谈起五星文明户评选带来的变化,东乐乡大寨村刘克弟深有感触。他说:“现在家庭和睦了,邻里团结了,环境更清洁了,治安也好了。”
群众张嘴,干部跑腿!该县建立干部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坚持开展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活动,针对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确定不同主题,深入基层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从2012年12月中旬到2013年2月,该县27名县级干部、235名科级干部、210名一般干部分赴110个村、6个社区、20多家工矿企业开展社会管理工作,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增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意识,提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新闻推荐
本报讯 1月29日,本报A20版刊登了22岁少女李春芳,怀疑得“甲流”到兰大一院花去15万元后因无法筹集后续治疗费而面临困境的报道后,几天来引起许多读者关注,他们纷纷打来电话询问小...
武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