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近年来,武山县按照***到村到户和片区连片精准开发扶贫“两个轮子一起转”的要求,扶贫攻坚从“输血”变为“造血”,由“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贫困村得到实实在在的扶持,面貌正在发生根本变化。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全县。”该县扶贫办负责人苟茂同如是说。近年来,该县按照***的要求,坚持把扶贫资金放在贫困村、用在点子上。
黄山村地处城关镇最偏僻的山顶上,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由于村里的自然条件差,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都搬迁到山下或者集镇,没有搬迁的农户,青壮年都出门打工,留守的全是老人和小孩,常年居住在村的人口不足300人,交通不便,村无产业,是典型的贫困村。
今年,该县按照***的要求,将黄山村确定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目前,村里的项目正按规划抓紧实施。村里70多岁的老党员张大爷看到进村的公路即将铺成水泥路,感慨地说:“盼了几十年,好政策终于爬上我们‘山顶顶\’了!”。据苟茂同介绍,县上按照贫困村、贫困户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着力解决小康短板,依托“国开行贷款试点”项目,今年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3处,解决了16.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全县实现安全饮水的村达到30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7.2%;新建通村水泥路120条401公里,通水泥路的行政村达到87.5%,全县安全饮水工程和通村水泥路将实现全覆盖。
近年来,武山县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建设,将处在贫困线下的中部片区采取连片集中开发,扶持这些村解决了交通、饮水、用电、通信、居住环境差等问题,积极发展“连片一品”特色支柱产业,新改建设施蔬菜大棚5500多亩,新增蔬菜1.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6.5万亩,产值突破20亿元。新建规模养殖场30个,发展规模养殖户180户,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270万头(只),畜牧总产值达6.98亿元。马铃薯、果品、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多元富民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同时,整合人社、扶贫、农业等相关部门培训资源,全面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参训人员达8万多人(次),增强了群众自身“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大“雨露计划”实施力度,培训“两后生”4000余名,输转劳务人员10.9万人(次),创收15亿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晓馨实习生胡雅迪】8月11日,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宋尚有赴武山县,就武山县政协近年来开展学习、履行职责和推进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等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中,宋尚有实...
武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