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新闻 清水新闻 秦安新闻 甘谷新闻 武山新闻 张家川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天水市 > 武山新闻 > 正文

“联”出小康路 “扶”起新生活 ——武山县推进双联行动与***深度融合实践启示本报记者 胡丽霞

来源:天水日报 2015-12-14 12:25   https://www.yybnet.net/

贫困人口从2011年底的17.85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9.0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1.95%下降到21.32%。三年时间,武山县在双联行动和***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然而,作为全省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行动融合联动示范县,武山县并不满足于这种现状。“既然是示范县,我们要为全省作出示范、作出榜样,不脱贫不脱钩,不奔小康不罢休。”县委、县政府誓言铮铮。

他们是如此说的更是如此做的。近年来,武山县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把深化双联行动作为扶贫攻坚的有效载体和强力抓手,深度融合联动,同向同力推进,全面加快贫困群众脱贫步伐,探索出了一条双联行动与***深度融合的新路子。

12月8日,记者深入武山县部分乡镇,实地采访到贫困乡村在双联单位的帮扶下摘下“贫困帽”,走上致富路的范例,从这里一窥武山县推进双联行动与***深度融合的做法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一:紧盯目标任务,推进双联行动同扶贫目标任务精准对接

武山县委、县政府认为,推进双联行动和***的深度融合,首先就要实现两者目标任务的融合联动。其中,关键就是要紧盯全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贫困人口,做到目标同向、工作同力、行动同步,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武山县民武村虽然紧挨着马力镇,但这个小山村长期以来却靠山吃不上山,靠水吃不上水,村里人大多数人守着几亩薄田抱守穷窝。今年以来,在双联单位省委办公厅的帮扶下,村里改造硬化了村道、产业路,新修了河堤,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培育的富民产业也初见成效。

村民卢保红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穷汉”,上有老,下有小,妻子又常年患病。今年4月份他领上了政府贴息的5万元***贷款,在各方面的帮扶下盖起了蔬菜大棚。

大棚盖起来了,卢保红的生活也有了新变化,上半年种的西红柿早早就卖了好价钱,如今冬白菜又获丰收。“今年1个大棚挣上1万元没问题。”卢保红说,明年再多盖几座大棚。

今年年底,卢保红在马力镇***数据信息平台中,将被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这是武山县党委、政府融合推动双联行动和***,切实提高扶贫攻坚精准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一招。

要扶谁,谁来扶?首先要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按照省上“六个精准”的要求,武山县积极组织省、市、县各级联村单位和双联干部深入调研摸底,全面掌握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并制定了脱贫计划。结合村情实际,县上把344个行政村的1.688万户7.38万名贫困人口作为双联***的帮扶重点。同时确定县级干部每人帮扶一个乡镇的10户贫困户,科级干部每人帮扶一个乡镇的8户贫困户,一般干部职工每人帮扶一个乡镇的5户贫困户,部门、单位各联系1-2个行政村。目前省市县乡179个单位、15个乡镇共5853名干部都与贫困村和贫困户实现了精准对接。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武山县还和协同双联单位,按照乡有帮扶规划、村有帮扶计划、户有帮扶打算的要求,全部完成了15个乡镇的《奔小康规划》,344个行政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计划》,2.56万份贫困户《脱贫致富打算》,实现了乡村有规划,农户有目标、单位有计划、干部有打算的“四有”目标。

启示二:统筹帮扶措施,推进双联行动和***资金项目精准发力

资金一直是制约***的最大“瓶颈”。武山县委、县政府着力在破解资金上下功夫,加强扶贫项目与双联引进的资金项目之间的衔接,推动帮扶资金向贫困片带和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聚集,扶贫政策向贫困村、贫困户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配置,切实发挥扶贫要素的最大效益。

“今年武山县筹措4000万元,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县15个乡镇156个贫困村的自然村修建砂道路1120.8公里,用两年时间实现‘10+1’型贫困村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武山县委书记索鸿宾告诉记者,县上同时启动了47个未通水山区自然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和30个***示范村的村庄面貌改善工作。到2016年,将实现所有贫困村巷道硬化、安全饮水、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三个全覆盖”。

这在以前根本无法想象,鸳鸯镇丁门村位于武漳公路旁,算是交通便利的村庄,但多年来一直没有通村油路,村里的蔬菜遇到下雨天就根本无法运出去。2013年,随着一条平坦的水泥路,蜿蜒伸向了丁门村的深处,昔日的“烂泥路”成了“致富路”。

路通了,自来水来了,梯田也修起来了。

三年来,在双联行动中,共投入各类资金5亿多元,新增农村公路里程200公里,通乡、通畅公路150多公里,通村路、产业路270公路,新修优质梯田4.2万亩,实施车岸渠等灌区改造27公里,灌区节水改造6400亩,新建堤防工程38公里,完成农村安全饮水3800户,危旧房改造9000户。

基础设施改善了,生产条件改善了。突破了关键瓶颈的武山县,在双联单位的帮扶下,又合力调整起了产业结构,打造起了一把把产业富民的“金钥匙”。围绕蔬菜抓提升、种植抓调整、养殖抓特色、劳务抓品牌的思路,县上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畜牧养殖等富民产业,自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共新建蔬菜示范园31个,建标准化特色养殖小区24个,养殖场62个,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237万头只。

更令人振奋的是,困扰贫困户的“贷款难”问题也有了解决的办法。记者在武山县鸳鸯镇丁门村采访时看到,县政府帮扶队通过金融贷款扶贫村上的能人办企业、合作社带动村子的发展,村上的农业生态园、农业合作社经营的红红火火。由县政府办帮忙贷款80万元组建起的武山县三阳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吸收了丁门村周边60多名群众就地长期务工,2014年带动12户贫困户实现脱贫,今年即将有24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此外,武山县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金融便民点建设和创新的扶贫互助社也给武山人民带来福音。已经建成80个扶贫互助社,互助资金总量达到1600万元,有困难的贫困户除了5万元贫困贷款,还可以再从互助社贷5000元。

启示三:强化内引外联,引导社会力量助力双联行动助推***

在双联与***的深度融合中,武山县委、县政府政府把激发“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县委、县政府统一协调作用和各级联村单位部门优势,积极联系协调社会力量助推双联行动。

2012年,双联行动开展伊始,武山县就与福建省南安市,马力镇北顺村与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分别缔结为友好县市和友好村,率先在全省探索“东部带西部、先富帮后富,县村结对,同奔小康”的发展模式。

“今年村上将在全县实现整体脱贫,过去是‘想干不会干,想干不敢干’,现在大家都明白‘敢拼才会赢\’。”北顺村党支部书记刘天绪说,这些都都得归功于福建蓉中村“育种、换脑、造血、夯基”的帮扶理念,正是借助于这种“外力”和“内力”的结合,北顺村由当初的贫困村一跃成为现在的“致富村”、“明星村”。

北顺村与蓉中村的成功实践给武山县提供了“内外”结合,共促发展的先例。武山县委、县政府将这一模式用于民武村与北顺村。今年年初,民武村与北顺村签订了共建协议,双方规定北顺村将在村级党组织建设、主导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完善、文明乡村建设等方面为民武村提供成功的借鉴经验。民武村定期选派“两委”班子成员、致富能人、群众代表、有志创业的青年到北顺村参观学习,创新致富思路、树立创业思维、坚定致富信心、学习种养殖技术。不到一年时间,在北顺村和各级部门的帮助下,民武村建成了“8+2”模式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形成了“三园一区两依托”的发展思路。

与此同时,县上发动全县23家社会团体、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构建了各级单位定点对口扶贫、广大干部用心帮扶、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借助外力促进发展的社会扶贫大格局。近三年来,各级联村单位、深圳证券交易所和福建蓉中村等对口帮扶单位及爱心企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69亿元,帮办实事2800多件。

“埋下头苦干,扑下身实干,贫困群众不脱贫不罢手、贫困地区不实现全面小康不脱钩!”武山县委、县政府用实际行动正在将这一承诺变成现实。

新闻推荐

实现12年连丰 武山粮食安全有了“双保险”

本报武山讯【通讯员张弘彦】2015年,武山县预计粮食总产达到14.77万吨,比上年增长6.32%,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年丰收,旱作农业和传统种植业逐渐成为粮食安全的“双保险”。武山县近年来紧抓农业...

武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联”出小康路 “扶”起新生活 ——武山县推进双联行动与***深度融合实践启示本报记者 胡丽霞)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