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民情听民声写民生
“今年我们山上的蔬菜又卖了个好价钱,户均收入上万元!”一见面,该村村支书李改成自豪地说。
武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李书寿告诉记者,西梁旱作农业综合示范区涉及四门、洛门、城关3个乡镇25个行政村,5450户、26160人。经过近10年的发展,该区域已成为集万亩全膜玉米、万亩正茬及复种蔬菜和万亩原膜二次利用于一体的高产、高效、优质、多元的旱作农业综合示范区。2014年种植全膜玉米1.96万亩,正茬和油菜茬、小麦茬复种全膜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改变传统单一种植粮食作物的生产方式,提高了旱作农业水平。农技人员通过不断试验示范,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间套复种、轮作倒茬等旱作农业技术,已逐步形成了多种粮—油—菜、粮—粮—菜的高效种植模式,不断优化了种植结构,实现了粮、油、菜协调均衡发展,实现了自然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来到该镇周咀村,被当地菜农在种菜技术上称为“大师傅”的周永杰夫妻俩正在蔬菜地里忙着施农家肥。“今年我的蔬菜卖了1.2万元,有政府帮扶,离小康的日子不远了!”谈起对未来的憧憬,夫妻俩信心满满。今年56岁的周永杰早在20年前由于家境贫寒在村民的眼中被注定为“老光棍”。随着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农民腰包鼓了,日子愈过愈甜了,昔日的“贫困村”华丽变身为“富裕村”,山下的妹子争先恐后地嫁上山来种蔬菜。据悉,在周咀村,过去不少“光棍”村民靠种蔬菜致富都娶上了外来媳妇,不少媳妇还成了该村种菜能手、致富能人。
据了解,近些年,该县农技部门积极开展全膜玉米、小麦、油菜、豆角、菜瓜等作物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每年引进试验、示范玉米等作物优良品种约30个。通过多年不断优化各类作物品种结构,使这里形成了新技术、新品种集成推广的旱作农业综合示范基地。2013年该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80元,其中农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72%,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00元。
如今,发展旱作农业已成为武山县委、县政府产业扶贫开发,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冯丽娟】12月13日,由四川省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率领的党政代表团30余人来天水市,就天水市富民产业培育以及当前正在开展的***工作进行了考察和交流学习。市委副书记、市...
武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武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