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延安的人多,去过延安的人却很少。我只是其中的幸运者之一。
1982年初春,乍暖还寒的三月,我第一次去延安参观学习。这次活动是由共青团安康地委统一组织的,来自全地区的200多名团干在安康集中后,怀着激动的心情,分乘安运司6辆中巴,从安康出发,跨汉水,越秦岭,过关中,浩浩荡荡向北进发。车过铜川,我们就正式跨入了陕北版图,放眼望去,扑天盖地的黄土向我们逼来,让人感到了空前绝后的壮观、辽阔和压迫。那时,陕北还未通铁路,运输主要靠公路,在路上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飞跑的货车大多挂有一个货箱,远远看上去,像一列列土火车。来来往往的客车、农用车、马车和驴车,把一条凹凸不平的土路赶得尘土飞扬。极像战争年代敌方施放的狼烟。而往往在窄路或急转弯处,就有三三两两翻倒下去的货车,这使我们想起战争片中的某些场景,不由得心生恐惧。
记得那时沿途的山塬只有一个颜色,黄。唯有那险畔上的酸枣树,在冷风中摇曳。双镇公社团干刘正富说,延安咋会是这样啊?带队罗书记说,你们不知道,延安在我国抗日和解放战争中可是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们的付出是巨大的。13年间,延安人民不光是贡献了子弟,而且贡献了生态环境。你们想想,几万、甚至十几万人在延安战斗和生存,光吃粮、烧柴就是难题。我们似乎都明白了。
过了三十里铺,不知谁带的头,大家一起唱起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还有一位诗人,朗诵起了贺敬之的《回延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晚上,从延安宾馆的东窗望过来,延安大学那一排排土窑洞发出的灯光,多像高原上闪光的眼睛。我仿佛看见路遥坐在教室里,朗朗有声……
第一次去延安,我们吃的是馒头,喝得是小米粥。几天里先后参观了枣园、杨家岭、凤凰山麓、南泥湾和延安革命纪念馆,登上了宝塔山,受到强烈的感官冲击,发出了无数感慨和惊叹!延安留给我的印象是:伟大、贫穷、落后、淳朴。
20年后一个果椒飘香的时节,我和妻子去延安旅行,第二次去延安。我们坐在火车上,看到延安沿途的山青了,路宽了,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一面面山坡硕果盈枝,一个个集镇整洁有序。我不由得从内心发出赞美。
焕然一新的延安市区更是让人刮目相看。当年的污水坑不见了,宽阔的街道一尘不染,绿树成荫,繁花似锦,高楼林立,商铺密布,人们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延河两岸新修了防洪大堤,延河上新架起彩虹大桥,成群结队的国内外游客在这座城市里流连忘返。夜晚漫步在月光下的延安街头,我想了很多很多,我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巨变和人民的幸福生活,看到了祖国未来的美好前景。这不正是一代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梦想吗。
第二次去延安,我看到了一个现代化都市正在崛起。
十年之后的2012年,为了县上红军纪念馆布展工作,我同县老促会领导去延安考察学习,第三次去了延安。我们自带车辆从旬阳太极城出发,先走西康高速,转包茂线,再上西延高速,太快了,仅5个多小时,我们就从陕南抵达了陕北。40年前曾在延安工作过的老贺说,延安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变得让人想都不敢想,我亦深有同感。
2012年延安的春天仿佛比往年来得更早些,那些延河畔的垂柳,已挂上了串串柳絮,路旁绿化带、花园和草坪里各种颜色的花一起开了,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好一派北国江南风光。在考察期间,当地文化部门领导向我们介绍说,延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革命文化驰名中外,黄土风情文化绚丽多姿。1982年,延安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可以说,延安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他们的介绍,让我们听得十分入迷。
三次去延安,三次不一样的感受,三次铭心的记忆。延安,我衷心地祝福你!
新闻推荐
本报讯(马双喜)黄陵县以创建市级交通运输示范县为目标,稳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去年,相继完成店后二级公路重点项目建设;店双路寺湾村二级公路改线工程;阿党镇移民新村官庄至史家河四级公路改造;侯庄乡故...
铜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铜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