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时节,在王建宁整洁、干净的家里,我们采访了他,他健壮敦实、中等个头,一言一行间显露出陕北人的淳朴。
朴素理念锻造顽强意志
从当初学戏开始,到打工、做小商贩、唱戏、唱歌,一路走来,王建宁只有一个朴素的
理念:改变贫穷,过上好日子。可以说,坎坷和艰难,锻造了他的意志。
1977年,王建宁出生在清涧县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期,他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去看来村子的戏班子表演节目,并且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剧团的演员。
14岁那年,因家庭贫困,王建宁辍学在家。与父母一起在田间劳动的他,依然做着学戏的梦。一年后,毗邻他们村的镇上创办了一所戏剧学校,同样喜欢唱戏的母亲喜出望外,想送儿子去学戏,了却年轻时候的梦想,更重要的是走出贫困,改变命运。然而一年600元的学费却难住了这个贫穷的家庭。如果没有远在新疆打工哥哥们的支持,也就没有日后王建宁的成功之路。大哥、二哥的1000元钱圆了他的学戏梦,也让他树立了靠自己改变命运的决心。
面对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王建宁在戏校加倍努力,并且成为班里的佼佼者。两年以后,他成为米脂县剧团一名演员。然而剧团每月58元的工资远远不能改善他窘迫的生活,只能勉强糊口,更无法贴补家里。于是他辞掉剧团工作,去新疆和两个哥哥一起打工。每天30元的收入远远高于自己在剧团的收入,然而活计的不稳定,让收入也无法保证。在外打工半年后,王建宁回到了老家,并且奔波于清涧与铜川,做起了贩卖粉条的生意。生意经验不足的他,最终以赔钱400元告终。
笃信好学坚定演唱信念
此时的王建宁一筹莫展,甚至有些灰心意冷。这时朋友的一封来信让他又重拾戏剧。他在朋友推荐下成为县职教中学实验剧团的“花脸”演员。从1997年至2000年,他的工资从280元涨到了800元。在保证基本生活所需外,他硬是攒下了7000元,并且买了一套音响、电子琴。
适逢酒厂招聘电子琴员工,王建宁就去试了试,然而自学成才的他比起专业人员差了一截,老板没有录用他。面对他的勤垦和努力,老板决定给他一次机会,让他试着唱一首歌,王建宁演唱了自己唯一会唱的一首陕北民歌,这一唱,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也包括他自己。这次演唱让王建宁发现了自己的唱歌才能,从此走上了唱歌的道路。
2002年,王建宁为老榆林酒业唱歌,工作间隙也经常去榆林参加比赛。在参加榆林市“荣民杯”陕北民歌大赛时,他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这个奖项让王建宁对自己的演唱事业多了一份自信,想奔向更大的舞台一展歌喉。随后他又参加了陕西省民歌民乐大赛、陕西省第五届声乐大赛等一系列比赛,并且都荣获佳绩。2006年,市上和县上不少艺术团都向他抛来橄榄枝,最终他选择了去安塞县艺术团发展。在安塞艺术团7年间,王建宁的歌唱事业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他先后获
得了陕西省“十大陕北民歌手”称号、西部花儿歌会一等奖、陕西省文化节一等奖,并在2011年,参加了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黄河情韵”大型民歌演唱会。
华丽转身肩负传承使命
一系列的奖项和大型演唱活动,让王建宁对陕北民歌有了新的认知与理解,也让他感受到挑战与压力。他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奔向大舞台做着努力。2012年,他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百年歌声》的节目录制,同年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中华颂天鹅杯全国曲艺大赛”荣获优秀表演奖。2013年3月,与刘春风一起以“峁圪垯”组合参加了《星光大道》,获得周冠军、月亚军和年度12强。之后他的演艺道路更加开阔,先后应邀去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演出。
作为安塞艺术培训中心副主任、安塞县艺术团副团长,如今的王建宁心中更多了一份担当与责任,他不仅成功策划了《安塞风》演唱会,还担负着学帮带年轻民歌手的重任,他往来于全国各地演出,还坚持为培训中心上课。正如王建宁所说:我们要像贺玉堂、王向荣等老艺人一样,肩负起传承陕北民歌文化的使命,让它代代相传下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静)4月15日,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陕西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方案已于3月底发布,从今年1月1日开始,榆林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上调197.28元,1至3月份应增发的养老金将在4月25日前...
铜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铜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