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们正在为游人拍摄照片 张宝光摄
本报记者 原玉红 张欢欢
春光大好,转眼又是一年“桃花节”来到。这已是第八届“桃花节”,在姜女故里———孟姜塬,这是一个和过年一样隆重的节日,村上家家户户大扫除,备好吃食,迎接各方游客。
比起以往“桃花节”时的唱秦腔、说相声,今年的“桃花节”安排有多项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如文艺歌舞演出、摄影大赛、为游客免费摄影活动、柳范画院书画赠送、桃花诗会、物资交流大会、图书展销、踏春交友等活动。
“杂果之乡”变身记
孟姜塬村在过去是个“杂果之乡”,“埂边柿子塬上桃沟地里面种花椒”是这里的典型特征,这样一个“杂果之乡”是如何一步步变成远近闻名的桃园圣地的呢?曾在村上工作28年的老书记颜开昌给记者讲起了孟姜塬的种植历史。
早在生产责任制之前孟姜塬已经有人开始种桃,但是因为桃子的生长受气候影响较大,有时眼看桃子成熟,一阵风一场雨都会使收成大受影响,所以当时种桃并没有形成气候。后来村民开始大范围种植苹果,但因为孟姜塬海拔高度不利于苹果的生长,并未给村民带来效益。进入八十年代后,有专家来到孟姜塬,发现这里地势东高西低,通风采光条件好,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土壤含钾量高,钾对于种桃来说,可以增强果子的抗病虫能力,利于果实积聚糖分。经过鉴定,孟姜塬村各类条件均适合种植桃树,达到了无公害食品标准,由此开始了种桃热。
现在村上种植桃树近一百余个品种,从每年6月至10月,一周成熟一个品种。民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由此可以看出食用桃子对人身体百益。桃子销路好,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全村660户,2540人,家庭收入数万元,8个合作社收入达九十余万元,在目前农村人口不断流失的大趋势下,孟姜塬村几乎无人外出打工,都选择留在家门口致富,孟姜塬村也成为了全市第一个家家电话全覆盖的“电话村”。
桃子和旅游文化的完美结合
孟姜塬村有三千亩桃树,桃子给村民带来了直观的经济收入,而每年春季的桃花,不也是造物者的恩赐吗?每年阳春四月,红粉菲菲的桃花,晨露欲湿,漫山遍野地绽放。这里的桃花艳而不俗,淡而有味,是观赏上品。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满园的桃树,连绵的花海,构成了一个“天然氧吧”,身处其中,令人心旷神怡,可以尽享大自然的恩惠,领略桃乡风情。这是孟家塬一年之中最美丽的时节,这稍纵即逝的美景怎能孤芳自赏,于是村上办起了“桃花节”,桃花节期间在漫山遍野的桃花丛中,数万名游客和当地桃农一起“赏桃花美景,吃农家饭菜,寻世外桃源”,赏过桃花,待桃子成熟后,再兴办一场“鲜桃采摘节”,孟姜塬村形成了以春季观花、夏季采摘、秋季看景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点。
但是来到这里的游客往往都是赏过桃花,尝过鲜桃就离开了,而孟姜塬的孟姜女文化却未能深入到游客心中。基于此,铜川孟姜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董事长周占魁祖籍铜川,2012年他回乡探亲,在孟姜塬走了一遭后,决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挖掘整理孟姜女的传说,做成铜川的一张文化名片向外推介。
公司成立后,为了更好地向游人展示姜女文化,修建了孟姜女文化展示馆、出版了《陕西孟姜女传说》连环画,投资赞助并参与了宏显大舞台“孟姜女杯”月冠军争夺赛等,使孟姜女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也使得这个乡村旅游点多了一份文化底蕴。
依托姜女文化 兴建秦文化主题区
桃花为孟姜塬带来了人气,鲜桃为孟姜塬人带来了财富,使孟姜女故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但从休闲旅游发展的综合趋势来看,孟姜塬还应加大力度加快孟姜女故里旅游景区建设。对此,铜川孟姜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开始规划,以秦文化为背景,以孟姜女文化为主体,着力开发与秦、孟姜女文化相关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孟姜女文化馆、孟姜女文化碑林、孟姜女爱情文化广场、中式传统婚礼体验区、仿秦建筑古文化一条街、秦博物馆、秦人生活馆、秦文化书院、秦文化大戏台、秦手工泥陶工艺体验馆、秦主题文化餐厅,将孟姜塬打造成为秦文化民俗村,让人们在观光的同时,体验秦先民的生活方式与环境,感受秦地、秦人、秦风、秦韵、秦文化。
到那时,孟姜塬村将成为集旅游、休闲、鲜果销售、特色文化于一体的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知名乡村旅游景区。人们漫步在桃花丛中,春风弄枝头,人面桃花相映红,如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怡然自得,更能体会孟姜女文化蕴含的道德之美、和谐之美。
新闻推荐
《长征:信仰的力量———陕北烽火浴血开创红军落脚点》专题报道在央视播出
本报讯为庆祝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长征精神,3月18日—25日,中央电视台《长征:信仰的力量》栏目组来商洛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拍摄采访。4月8日上午,央视《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等栏目先后播出了《长...
铜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