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超)近年来,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以省市治污降霾专题会议精神和铜川环保“铁十条”为指导,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采取治源、减排、抑尘、压煤、控车、增绿六项措施,部门联动、铁腕执法、精准发力,力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治源。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对产能过剩行业和环评不过关的项目,做到不签约、不选址、不供地,把好源头关。全市从2013年起不再新建水泥生产线,并从领导包抓的项目做起,实行项目责任终身追究,筑牢污染“防火墙”。实施药王山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关闭拆除水泥企业7家。强行关闭拆除了辖区内违法石渣厂62家、白灰窑257个和坩土矿84个,市政府下发“3·27”会议纪要,规定区域、规模、工艺和排放标准,全面进行整合,建设了5条石渣生产线和4条白灰生产线。加快全市已淘汰关闭企业废弃建(构)筑物拆除进度,计划拆除31家,现已拆除13家。
减排。对火电、建材、陶瓷、煤矿、非煤矿山等115家工业企业,实施了“一企一策、一台账、一考核”的精细化管理,建工程、上监控、促达标,降低排放。限期密闭物料库、硬化道路、购置清扫洒水车、建设喷雾抑尘设施和车辆自动冲洗台,治理无组织排放,投资近3亿元完成了194个精细化治理项目。结合节能减排示范城市试点工作,出台了商洛市火电、水泥脱硝设施运行效果阶梯补贴办法,鼓励企业在达标排放的基础上,以先进标准为引领,实施深度减排,受到省上肯定。华能铜川照金电厂投资3.75亿元按期完成两台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标准高,排放低,技术领先。改造项目实施后,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和粉尘浓度为原来的1/6。
抑尘。以辖区210国道和129条城市路段为重点,建立了道路保洁责任清单,“定人、定岗、定责”,实行机械带水清扫,定期冲洗,随脏随扫,随干随洒,每天洒水保洁均在3次以上。新增了一批大型洒水清扫车辆,城市主干线机械清扫率达90%以上。针对商洛市过境货运车流量大、扬尘污染突出的情况,在入城主要路段建设了3个自动化洗车台,强制对入城车辆进行冲洗,每天冲洗车辆2000多台。严格落实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六要四禁止”和“十二条措施”,全市114个建筑工地基本实现围档、冲洗、覆盖、硬化和湿法作业五落实,基本做到车辆出场不带泥、土方施工不起尘。在冬防期间,所有施工工地,禁止土方作业,实行“一票停工制”。
压煤。采取重点耗煤企业压减、拆除燃煤小锅炉、推广煤改气工程、城市及矿区禁煤等措施削减燃煤,近年共削减燃煤300多万吨,累计拆除燃煤锅炉611台,建设燃气锅炉933台,城市气化率达到88%,还在矿区建成了4座CNG大型贮气站。连续10年共对9.39万户困难居民累计发放取暖补贴3660万元。取缔违规煤场24家,对部分场地实施生态景观恢复。加大餐饮行业油烟污染治理,90%的餐饮门店安装了油烟净化和降噪设施。取缔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露天烧烤,实施定点定时管理。
控车。2011年至2015年淘汰老旧机动车和黄标车8923辆。去年建成投运华盈和鹏瑞两家共5条机动车环保尾气检测线,提高了商洛市机动车辆污染治理工作水平。将“黄标车”“无标车”禁行纳入交通违章电子监控系统,划定黄标车禁行区域,禁止无标车和黄标车行驶;推进公交车和出租车油改气工程,在新区建立了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让绿色、低碳出行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机动车燃油从“国4”提高到“国5”标准,98座加油站和2个油库完成了油气回收改造。
增绿。积极实施城市绿化、通道绿化、景区绿化、流域绿化和家园绿化五大工程,实施了3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植树造林13.26万亩,新增城市绿地60万平方米。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6.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绿地率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24平方米。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治理项目完成90%,建成了32个生态示范村镇。铜川植物园建成开放,药王湖湿地公园初具规模。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旭燕)5月27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50次主任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袁丁兴主持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史敏、董茂龙、马煤丽、张耀民及秘书长饶选民出席。会议听取...
铜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铜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