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峰和张磊跟踪查看设备运行情况
本报记者 董唯韦
“你们看,今天已经发了将近1500度电了。要不是受阴天影响,今天应该发将近2000度电呢。”4月25日,郭文营高兴地对前来查看设备运行情况的程建峰和张磊说。46岁的郭文营是新区咸丰路街道办事处野狐坡村的农民,今年3月底,他在自家门面房顶上投资建设了12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这是合伙创业的大学生程建峰和张磊的铜川千秋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为他安装的。
太阳能光伏发电所得的电可以自用,余电经过并网之后可以卖给国家。郭文营在村里算是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强的。去年年底,程建峰和张磊带着光伏太阳能设备到野狐坡村宣传时,他听到新能源的好处就动心了。“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事很好,用太阳能发电没有污染,自己可以用,也可以卖给国家。”过后,他向电力公司咨询,又与在机关工作的亲戚和家人商量,大家都觉得这项投资风险小,前景好。
“像我这么大年龄的农村人一辈子干的都是下苦活,年龄大了就要给自己找个轻松活。”郭文营的家人都很支持他。于是他成了村里第一个投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人,有了致富的固定“营生”。“我这些设备理论上每天发电65度,国家收购的价钱是1元1度。这样算下来每月有将近两千元的收入。”郭文营算着帐说,这比把钱存银行里收入高多了。
看着自己公司的产品得到了群众的认可,程建峰和张磊干劲更足了。去年,他们创建了铜川千秋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推广应用无污染的新能源。两人创业时都过了30岁,张磊之前在南方从事的就是与新能源相关工作,有一定的业务基础。“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南方很普遍,咱铜川是转型城市,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这种无污染的方式,城市会越来越美丽。”程建峰性格比较外向,他负责开拓市场。“自从给郭文营安装了设备,他们村很多人都来公司咨询,我们也在积极联系、开拓市场,争取更多的客户。”程建峰笑着说,创业路上困难重重,他用微笑给自己和合伙人打气。
新闻推荐
众所周知,文化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智慧,浸润着一个民族的灵魂与历史,是时代前进的号角。铜川人杰地灵,积淀着丰厚而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为了加快推动“四个铜川”建设步伐,提升和...
铜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