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文化广场是村民农闲时沟通感情的好去处
从一个基础设施薄弱、没有明晰主导产业的贫困村,到水电路基础设施完善,发展核桃、花椒、土蜂三大主导产业致富的美丽乡村;从党员干部带头与贫困群众结对子、办实事,到51户家庭先后拥有了小轿车并一举摘掉贫困村帽子的示范村,王益区王益街道办小豆村这些年发生的变化,无不渗透着市民政局干部倾力帮扶的心血与汗水。
2014年6月,根据市委安排部署,市民政局包抓小豆村扶贫工作。随着该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各项扶贫项目接连建设,一件件惠民实事不断落实,小豆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脱贫、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发展迅速。如今的小豆村一改往日灰头土脸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阔步走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美丽家园
“以前俺村的土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常态。尤其是俺家门口的前卯路,还在沟边边,车辆出入都成了问题,不仅很危险,更别提发展经济了。”对于过去的出行难,家住二组前卯的村民梁冬霞说出了许多群众的心声。这几年,市民政局先后协助村上争取财政“一事一议”和扶贫项目资金75万元,硬化村巷道路2600多米,新修生产道路800多米,修筑排水渠100多米,使村庄主干道和家家户户门前全面实现了水泥硬化,实实在在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过去的小豆村自来水管网年久失修,水表损坏严重,供水时断时续,严重影响了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2016年初,市民政局将此确定为小豆村拟办的实事之一,经多方协调争取,共筹集资金9万元,对全村自来水入户管网进行了维修改造,为110户群众安装了插卡式计量水表,使大家吃上了清澈干净的自来水,解决了该村困扰多年的“吃水难”问题。
为全力打造美丽小豆,市民政局先后投入30万元,在村上两个自然组分别修建了900平方米和6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丰富了村民生活;每年春季,市民政局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小豆村村庄绿化美化活动,三年共栽植油松、樱花、红叶李等各类苗木8000多株,种植花草3000多平方米,平整废弃土地6亩,修建护坡120米,建设景观花坛3处,撤除破旧有碍建筑物5处,使小豆村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精神风貌大大提升,一个美丽宜居宜人的新小豆正呈现在人们面前。
发展主导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多年来,小豆村村民主要收入以种植业、外出务工为主,是一个典型的无资源、无支柱产业的贫困村,加之村民思想认识保守,始终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
扶贫重在扶志和智,帮人重在帮技和艺。市民政局通过经常开展入户走访调研、宣传惠农政策、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等工作,使村民的思想、行动有了很大的转变。同时,该局紧紧抓住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的“牛鼻子”,带领小豆村两委班子到先进村进行学习考察,引导村上因地制宜发展花椒、核桃、土蜂养殖等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市民政局先后邀请核桃专家到小豆村开展核桃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班,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增强大家致富信心;联系宜君仁合核桃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累计为村上60多户群众实施核桃嫁接改良100多亩;带领村组干部外出实地考察,购置优质花椒苗木,组织群众栽植优质花椒130余亩;引导村上13户群众发展了土蜂养殖。目前,小豆村共栽植核桃460亩,花椒200多亩,发展土蜂养殖70多箱,这三大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群众的“造血”功能。
除此之外,为了破解就业难问题,市民政局会同村上举办烹饪、刺绣、家政及各类农业实用专业技术培训12次,培训农户800余人;每月定期发布用工信息,有258名群众长期进城务工;开展了“双基联动”金融扶贫试点,为23户群众发放助农资金60余万元……
村民温忠良家庭生活困难,驻村“第一书记”冯雄文积极联系协调,为他在市民政局直属单位市殡葬管理处找到工作,增加了其家庭收入。“我有了份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有盼头了”,温忠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这还要感谢民政局,感谢冯书记哩,是他们帮着咱过上了好日子”。
把群众当亲人,因户施策促脱贫
走过小豆村整洁的主干道,一面面漂亮的文化墙诉说着村情发展的新变化。转入小巷一家小院,院内整洁而有生机,这是市民政局结对帮扶对象胡增坡家。胡增坡今年60多岁,三个孩子在外打工,以前他家的厨房是土坯房,都快要垮塌了,生活非常困难。“可能被贫穷压得太久,在村里他总是愁眉不展、唉声叹气。”村主任侯战良说。市民政局驻村工作队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协助村组争取资金给他家新建了厨房,加固粉饰了窑洞,装饰了大门。市民政局局长宋军明多次到胡增坡家入户走访,帮助他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胡增坡的儿子被帮扶干部的热情打动,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不仅将家里的院子进行了硬化,还积极发展核桃、花椒产业,成为小豆村扶贫扶志的典型。如今的胡增坡见人乐呵呵,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就是好。
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小豆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持久力量。为培育小豆村文明新风,市民政局积极协助村上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制定了通俗易懂的《小豆村村规民约》,建设了小豆村文化长廊,绘制了别具特色的墙体画22幅;连续三年开展重阳节敬老活动,为全村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慰问品;连续三年春节邀请书法家为群众义写春联;举办“脱贫攻坚消夏纳凉晚会”;组织召开了小豆村“优秀青年”及“美丽庭院”表彰大会,增长群众眼界本领,使贫困户从精神上长远脱贫。如今,小豆村文明新风蔚然成风,获得了“脱贫攻坚示范村”“市级美丽大家庭”“干杂果经济林市级示范园”等荣誉称号。(本报记者 田甜)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王欣婷)昔日冷冷清清的王家河卫生院,近日迎来一批慢性病健康查体和康养老年患者。自4月25日,...
铜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