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责任制改革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给法官、检察官放权压担;员额制改革将优秀法官、检察官这些珍贵司法资源送到办案一线;治安防控体系日趋完善、打黑除恶斗争全面深入,公众安全感显著增强;受立案制度改革实现有警必接、有案必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铜川市在司改中推进快、步子稳,诸多“率先”之举为铜川人民安居乐业保驾护航,为铜川市追赶超越、转型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升百姓安全感
铜川市建成了6个公安检查站,25个机动卡站,形成24小时查堵结合的防控网络;大力部署“雪亮工程”,2万余个视频监控探头覆盖全部公共场所;开展经常性警民联防联控,成立了2.5万余人的“红袖章”平安志愿者队伍;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全市加油站散装汽油销售实名登记信息系统安装率达到100%,寄递物流行业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落实“三个100%”制度,出租车全部安装GPS卫星定位终端;建立了实有人口、实有房屋、警务综合信息平台,深入推进“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采集,提升了群众安全感。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全市共摸排核查涉黑恶类线索149条,破获涉黑涉恶案件73起,抓获涉黑涉恶违法犯罪人员220人,打掉犯罪团伙23个(其中涉黑团伙1个),移送起诉52件125人。在上半年全省公安机关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考核中排名第二。
建设中的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综治维稳中心,将协调政法、综治、维稳、信访、民政等部门人员派员入驻,集中设立窗口一厅式办公,将成为集群众来访接待、矛盾多元化解、公共法律服务、网格化服务管理、“雪亮工程”视频调度、综治信息化建设、治安形势研判指挥七大功能为一体的社会治理新平台。
铜川市5年来4次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全市社会治安满意率实现“五连升”,始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平安铜川建设成效显著。
司法责任制改革将优质司法资源送往一线
司改,改的是体制机制,破的是利益藩篱。法官、检察官是落实完善司法责任制的基石,铜川市法院、检察院聚力员额制改革,遴选出最优秀的人员办案,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司法队伍,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
市中院对审判团队优化重组,全市两级法院科学组建审判团队,82%的在编人员集中在了审判一线。市检察院将检察人员分为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三类,以独立检察官和检察官办案组为基本办案单元,促使优质司法资源回归办案一线,办案效率不断提升。
法官、检察官要有审案判案的权利,也要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制约。建立员额法官权责清单,“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已全面落实。明确了员额检察官相应的司法责任,“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形成了以检察官办案为核心的职权运行新模式。实行随机分案制度,所有案件随机分至员额法官检察官名下,避免了人为分案引发的“人案不均”,防止人情案、关系案的发生。
执法规范化打造阳光高效便民服务
铜川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受立案制度改革,各分县局和基层所队建立报案中心、案管中心,规范设置报案场所和报案流程,统一接受群众报警报案,并建立接处警首接负责制;对于群众上门报案,要当场进行登记,当场接收报案材料,当场出具报案回执;在互联网上建设阳光警务公开查询平台,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查询案件进展情况,对执法问题进行网上投诉,方便了群众对执法办案活动的监督,切实破解群众报案难的问题,执法公信力显著提升。
在全市建成了7个一体化、智能化执法管理中心,创新“案件一站办理、法制同步审核、全程智能管理、合成服务支撑”的执法办案、监督、管理新机制,最大限度提高了执法、监督、管理效率。深化执法信息化建设应用,推进执法全流程记录工作机制,以“大数据”编织“执法铁笼”,构建了全流程、全要素、全采集、全录入的闭合执法管理体系,有效杜绝了执法不规范行为,执法办案活动更加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本报记者 武利芳)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娜见习记者惠路)印台区立足域情实际,聚焦难题发力,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体,将内生动力强作为“一强四好”评选表...
铜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