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关注我公众号的用户中有一位叫沈伟东的,一片碧绿的叶子干净、清爽,是他留给我的全部印象。他不在我的好友列表,他不说话,只是关注着,我更新了文章出来,也不知道他看没看到过。我公众号里,这样关注我的用户很多。直到前不久,他问我要地址手机,我有点戒备。之后他说,他也是铜川的,我才给了他。
今天收到他寄来的快递,是专程去单位取回来的。对他依然了解不多,他像一个谜,存在于我的视线之外,只是想起这个名字时,就想起了那片绿绿的叶子——干净、清爽。
我翻开了他的这本散文集《漓江边》,涌上脑海的却是前不久读的一篇小说《六根》,那也是发生于漓江边的故事。我没去过广西,因此,漓江对于我,充满了神秘。书的装帧设计很别致,我一边翻看,一边想,我出集子时是否也能借鉴一下这个设计?简单、大气,又不失雅致。
看目录,在“北方”这一辑里,首篇是《王石凹》。怀着好奇的心情,我想知道他笔下的王石凹是怎样的?但只读了两行,我发现这篇散文我是读过的。于是迫不及待地打开我的博客,找很久之前的那篇读书笔记,的确,是同一篇!作者的名字叫:沈伟东!
这得归功于我的阅读习惯,我从来记不住作者的名字,我能记住的是那些精彩的文本,比如,这篇《王石凹》。感谢沈伟东先生给我寄来这么精美的文集,而且还是打样限量版!文字的相遇最美好,感谢这份美好!
那篇很久之前的读书笔记我是这样写的:
“一九七七年初,我们一家在风雪交加的隆冬,从浙江东部的嵊县老家一路奔波,辗转来到了陕西关中北部的煤矿王石凹……”这是沈伟东散文王石凹的第一句话,在这句话里,他至少传达了三种有用的信息:一、王石凹是个煤矿;二、我们是从浙江来的,不是本地人;三、一九七七年,恰是一个处于变革的时代,众所周知,那个时代物质匮乏,人是吃不饱肚子的,但比起三年自然灾害,“文革”时期,全国的状况已经有了改善,王石凹也不例外。沿着这三种信息的脉络,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被沈伟东平实而亲切的文字引领,站在2014年时光的节点处,对七七年以来的王石凹进行了一次回眸。
王石凹只是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小小煤矿,但我们知道,在过去岁月里,正是这样的小煤矿为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沈伟东的父亲,正是那千千万万建设者中一员,平凡普通地奉献着自己的生命。他与作者记忆里的钱叔、南叔、何叔、蓝老师、郗老师等等构成了新中国建设者的人物长廊。他们在困难年代里挥洒汗水不计得失,如不起眼的沙石砖瓦,牢牢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抱怨不逃避,构建了我们今天富足生活的大厦。读《王石凹》,更读到一种精神,那是上一辈人的内在文化传承,在作者心灵里播下了种子。我们在作者的父母那里看到的是对长辈的孝敬,“我父母每个月都给外婆寄钱,从5块到15块、20块,一直到老人93岁高龄去世。”是对孩子的养育,不光是去遥远的地方换粮、开荒种地让孩子吃饱肚子,还是一撇一捺的指引,是对知识的敬畏。是邻里友善,共渡难关的相帮相衬,是勤劳善良充满希望的生活……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有的是对王石凹绵长而深厚的热爱,把他乡变成了故乡。
“为什么离大海那么遥远的独立的黄土高原的山间,就有这样一条鱼生长着,它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充满烟水灵气的桂林,让我们一家欢喜。在这个相对平和质朴的小城里,白泥墩、王石凹在我们的记忆里成为怀恋的精神故乡。”“那里有父亲几十年漫长的人生时光。黄土高原的青草和庄稼的气息,煤矿淡远忧伤的烟霭味道,是他生命中熟悉的。”沈伟东在《王石凹》里用文字唤醒了一代人的记忆,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见证了一代人的汗水和付出。他们,不光王石凹记得,铜川记得,共和国也记得!他们所传承的艰苦朴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物质繁荣的今天仍有着积极的意义。(刘爱玲)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姜兴民)2018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在变中求新、在新中求进、在进中突破,亮点纷呈、成效明显。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润泽...
铜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