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记载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刘煦《旧唐书》载“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耀州志》记载:“孙家塬即真人(孙思邈)籍里,在太元洞(药王山北洞)东北八里,今无人。真人故里即孙家塬,土人就其宅作真人祠。真人故里石碑和真人故里匾尚存于孙家塬村中。”
清康熙十年(1671),《唐敕封孙真人故宅》碑记“真人讳思邈,生于后周,少而神翼。隋文帝唐太宗屡诏不仕,仙攀五台山。子讳行,凤阁侍郎。孙讳溥,萧县丞,俱华原人,世居此村。孙家塬迄今古墓尚存”。(图1)
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真人祠碑记》“吾乡———真人故居也。昔人曾得铁瓢、药器於土室中,故就其地而建之祠。祠之南有坟墓在焉。而祠式临其上,则其望故跡而兴祀事者,诚有汝世不忘之意焉!”
清同治十一年(1872)《孙真人先茔碑记》中,“真人生于周宣帝时,而此茔乃宣帝以前有。千百年之高冢古墓,其宗派源流荒远难稽,而要皆孙真人之先茔也。”
上世纪70年代,药王山文管所研究员王明皋在《孙思邈故里孙家塬记》中叙述:“位于陕西省耀县东北七公里的孙家塬村,是我国唐代伟大医药学家药王孙思邈的故里。据传,孙家塬在历史上雨水充沛,树木茂密,盛产粮棉……古城老堡子,在孙家塬的东北约一里许……硷畔,地旁,仍可拣到汉代断瓦残片,足见其历史久远。村中老人们说,孙思邈就诞生此处,并随父母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2000年,陕西孙思邈研究会张光溥先生所编《古今中外评赞孙思邈》写到:“孙思邈,陕西耀县(古京兆华原)孙家塬人。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历经北周、隋、唐(初唐),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逝世,享年一百四十又一,是一位再度古稀之年的寿星。”
上述史料已说明:“药王孙思邈是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孙原镇孙原村人,孙原村里的真人祠就建在药王当年家宅原址上。”
当年药王的家是个啥样子?位于孙原村哪一处?占地有多大?房舍有哪些?需得与世人共同了解。
药王自述
《千金翼方》卷第十四《退居》。
择地第一:山林深远,固是佳境,独往则多阻,数人则喧杂。必在人野相近,心远地偏,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如此得十亩,平坦处便可构居。若有人功,可至二十亩,更不得广。广则营为关心,或似产业,尤为烦也。若得左右映带,岗阜形胜,最为上地。地势好,亦居者安,非他望也。
缔创第二:看地形向背,择取好处,立一正屋三间。内后牵,其前梁稍长,柱令稍高。椽上著栈,栈上著三四寸泥,泥令平,等干即以瓦盖之。四面筑墙,不然堑垒,务令厚密,泥饰如法。须断风隙,拆缝门窗,依常法开后门。若无瓦,草盖令厚二尺,则冬温夏凉。于檐前西间作一格子房以待客。客至引坐,勿令入寢室及见药房,恐外来者有秽气损人坏药故也。若院外置一客位最佳。堂后立屋两间,每间为一房,修泥一准正堂,门令牢固。一房著药,药房更造一立柜高脚为之,天阴雾气,柜下安少火,江北则不须火也。一房著药器,地上安厚板,板上安之,著地土气恐损。正屋东去十步造屋三间,修饰准上。二间作厨,北头一间作库。库内东墙施一棚,两层,高八尺,长一丈,阔四尺,以安食物。必不近正屋,近正屋则恐烟气及人,兼虑火烛,尤宜防慎。于厨东作屋二间,弟子家人寝处。于正屋西北,立屋二间,通之,前作格子,充料理晒曝药物,以篱院隔之。又于正屋后三十步外立屋二间,椽梁长壮,柱高间阔,以安药炉。更以篱院隔之,外人不可至也。西屋之南立屋一间,引檐中隔著门,安功德,充念诵入静之处。中门外水作一池,可半亩余,深三尺,水常令满,种芰荷菱芡,绕池岸种甘菊,既堪采食,兼可悦目怡闲也。
药王所有的著作都是在自己亲身实践后而确立的。《千金翼方》卷十四《退居》一文中的“择地、缔创”两章节,正是药王当年亲自选址、规划、建造的自己的家。孙原村真人祠所在地,其地貌特征、建筑规模、房舍布局、周边环境与书中描述的一模一样。
孙原村的地貌
孙原村的地形走势是东北高西南低。从村东北高圪瘩顺势而下,经坳里、北岭、东岭、西岭至鱼儿岭,像一条硕大游摆的鲤鱼脊背,与涧沟南岸依次而上的宝鉴山、锦屏山、将军山,形成了一张阴阳平衡的双鱼图,孙原村恰好坐落在阳面的鱼眼里,涧沟对岸东南方的惠原村刚好坐落在阴面鱼眼里,天人合一,如此完美。
历史上孙原村是一个雨水充沛,树木茂密,盛产粮棉,规模较大的村子。四周山高水长,涧沟溪流不断。而村舍座落在北岭、东西岭、椿树岭、鱼儿岭的环抱中。背山临水,左右映带,岗阜形胜,实乃宜居之佳境。从南北朝时期孙原村旧堡子遗址,以及上世纪50年代,孙原村在修北城壕西路时,出土的陶罐,刻有“汉 高后 丙辰”字样,即吕雉三年(公元前185)来推考,这个村子早在秦汉时就有人群居住,且是一块文明富庶的风水宝地。
药王家的位置
在孙原村这一块风水宝地上。药王的家有两次变迁。一是药王诞生地南北朝时期,二是北周末隋朝初期间。
南北朝时期,孙原村堡子建在村东沟的南端朝天嘴上。西魏大统七年(541)孙思邈就诞生在那里。旧堡子东南西三面临沟,依坡而下,筑成五层窑洞也有厦房,只有北边筑有城墙。城墙高两丈余,长三十丈,延伸到东西两侧沟边。北城墙外有十丈宽的城壕与塬畔连接,易守难攻,是两晋南北朝战乱时期特有的选址。
为了生活和孩子求学方便,孙思邈的父亲孙孝冰主事,在北城壕东北沟湾向阳处,打成三孔窑洞住人,又在两侧各打一小窑洞,储放杂物。中间窑洞顶端有通风孔,能调节温度与湿度,冬暖夏凉,环境适爽。幼年的孙思邈随家人已搬入这里。(1975年天津中医学院教授一行来孙原村考察,村民焦印才、蔡德宽、张汉云、焦生功带路见证)。
孙思邈成年后行医治病、悬壶济世,往来于沟东旧宅很不方便,加之窑舍条件所限,难以开展药术研究。为了适应医药科研事业的发展,为自己、家人、弟子开劈更多的空间,孙思邈亲自选址,规划,主持建造,于北周建德年间完成包括洗药池在内的全部工程,并从旧堡子迁入自己满意的新家(今真人祠所在地)。
隋朝初期,孙原村人口居住相对集中于堡子东北部,药王的家位于城堡外西南方,新宅占地三亩多,东南西都是孙原村最平整的良田沃土。既不“独往则多阻”,也避开“数人则喧杂”的干挠。真乃地势好,亦居者安,非他望也。
药王家的布局
药王家的平面图(图2)
正屋三间。西屋诊断室,中屋办公室,东屋寝室。储药房二间。西屋药器房,东屋储药房。灶房三间。南边厨房二间,北边食品库一间。弟子家人宿舍二间。晒药房二间,晒药场。烤药炉二间,制药场。安功修炼房一间。东门房三小间。洗药池和草药园。
初具规模的新家,让孙思邈的医药科研事业长足发展,也让他医疗技术远近闻名,更让他大医精诚的美德天下传颂。于是就有了隋文帝唐太宗屡诏不仕,隐居太白峨嵋,拯危救衰,降龙伏虎,仙攀五台山等,后来发生的许多感动世人的故事。
药王大殿中门外的药王老池,占地六分六厘,刚好与药王自述“中门外水作一池,可半亩余”面积相等。每年雨季,水从村东北高圪瘩处汇集,沿官路顺烟筒沟而下,流经五华里,在村口古槐前急转一个大湾,甩掉浮游物和料浆石,再向南缓缓流入药王老池。药王老池的水蓄满后会自动溢出,向东流入东大老池。因而,药王对自己开挖的洗药池精美的赞述:“深三尺,水常令满,种芰荷菱芡,绕池岸种甘菊,既堪采食,兼可悦目怡闲也。”是完全符合当时历史环境的。
药王老池是当年孙思邈亲自开挖的洗药池原址,一千多年来,禁止牲畜、家禽、小孩进入,所蓄之水清澈干净卫生,供村民生活用水。村民食饮能健康长寿。东大老池所蓄之水有岸边诸佛保佑,牲口饮用能体壮力强,村妇洗衣能速脱污。因而药王老池、东大老池千年来一直得到村民的重点保护。
真人祠的由来
孙原村真人祠里的药王大殿,就建在当年药王家正屋三间的原址上。
唐永淳元年(682)农历二月十五日,高寿141岁的药王孙思邈在孙原村老家仙逝。药王去世、震惊朝野,举国上下,凭吊月余。三月十六日,尊药王遗嘱,儿孙们将他薄葬在“孙氏先茔父母之侧”。三周年过后,每年二月十五日,药王的子孙都要在药王的家里三间正屋举行“忌辰”活动,缅怀先圣。忌辰活动到唐禧宗元和二年(882)后,药王的后裔们顺天意、应民心,把二月十五药王“忌辰”日与传统的二月二日“龙抬头节”有机结合,并把药王的家里三间正屋改成三间祠堂,开始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从五代过渡到宋代,前往孙原村参加“二月二”祭祀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药王家里原有的三间正屋所改的祠堂接纳不暇,且一天的祭祀活动时间太短、难以满足世人对药王崇拜之心愿。为张大规模,诚绍天下,药王的后裔们“就其地而建之祠”,于北宋嘉佑三年(1058)在药王家正屋三间的原址上,重新建成宏伟庄严的三间“药王大殿”,举行三天盛大的纪念仪式。从二月初一开始,公祭药王,唱戏耍社火,进行民俗文化活动,到二月初三结束,形成了一年一度丰富多彩的孙原村“二月二药王庙会”。元代前后,药王大殿两侧增建左祠马王、右祠土神,变成五间大殿。
明代后又增建圣母殿,西汤房,东门增宽加高,门楼变成两层。这就是真人祠的由来。
药王———孙原村的村魂
一千多年来,真人祠香火不断,成了天下芸芸众生拜药王,祈幸福,求安康,弘扬药王高尚医德医术,发展中华儿女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做人道德水准的圣洁殿堂。从唐代至今,药王孙思邈伟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让世人敬仰,让天下膜拜,更深深的影响和启示着孙原村这块土地上的村民。
药王孙思邈的生平遗迹,给这块土地上的村民带来无限的荣耀,带来享受不尽的精神财富,也带来人生宏伟的奋斗目标和做人处事的准则。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村民,不仅形成敬仰药王,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勤劳朴实、诚信重义,文明健康、同心同德的村风,而且用忠诚和智慧、用生命和汗水,自觉地保护着药王生平的遗迹和文物,自觉地茸修和建设着这些文物古迹,自觉热情地宣传着这些文物古迹,自觉积极地传承着这些文物古迹。
为了让子孙后代以及来孙原村拜竭药王的游人,牢牢记住:这里就是药王孙思邈诞生的地方,这里就是药王孙思邈的家,自宋、金、元、明到清初,七百余年间,真人祠“修复已经数四”;自大清1751年到共和国1992年二百余年间,真人祠大型“修葺扩建也有四次”。而每一次修建的目的,都是“以绍往古而垂永久者、让真人之风徵流传万世”,让“祠茔圣地拜竭,箫鼓长春”。
因为孙原村民深深地知道,保护和茸修药王生平的遗迹,就是为子孙种福种德,更是自己人生最大的责任和人生最高的目标,因而,一年一年,一代一代,自觉地为药王修庙、唱戏、过会、上坟……在子孙后代心目中,树起了孙原村那永不磨灭的村魂。
尽管药王当年家宅原貌荡然不在,但从史料记载与药王自述来考证,从孙原村地形地貌特征来分析,从真人祠在孙原村所处的位置来研究,从民间千年来一直传说来挖掘,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药王的家就是在孙原村真人祠原址上。”(焦群海)
新闻推荐
在追赶超越聚焦铜川航空铝材及汽车用铝高峰论坛上的致辞(2017年6月4日)郭大为尊敬的姜锋副省长,各位专家、企业家,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仲夏时节,万物方盛。我们乘“2017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第21届中...
耀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耀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