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人居环境 发展致富新路
西古村地处耀州区北部,沟壑纵横,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以前,群众观念落后,随意放牧,牛羊到处跑、尘土满天飞,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面对日益恶化的人居环境,童有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立誓要把村里的千亩荒坡变成林海。
2003年,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拿出20万元存款作为启动资金,承包了村北沟1180亩荒山荒坡,从此走上植树之路。为了植树,他掉进深沟被摔得遍体鳞伤,林场大火被烧得面目全非,窑洞坍塌被掩埋几乎丧命。6年间,他负债度日,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苦心人天不负,通过几年的苦心经营,800余亩刺槐、380亩干杂果现已成林,自建的20亩名优经济林繁殖苗圃更是喜人。名优干杂果丰收,为该村及周边群众提供优良结穗累计达10000余株,提高了该村及周边近千人造林的积极性,打开了林业致富的新路子,建起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如今,放眼西古村的沟沟坎坎,满目苍翠。
发展主导产业 带领群众致富
为实现精准脱贫目标,童有明先后贷款280万元,发展特色产业,种植马铃薯,带动石柱镇15个村1230户种植马铃薯总面积达3083亩,其中包括265户贫困户,并带动14户23人贫困人员就业。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典型带动整村推进”的总体思路,该村加大农业产业调整力度,由合作社统一实施,实行“八统一”和“四化”生产模式。“八统一”即统一培训、统一种植、统一收获、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加工、统一品牌。“四化”一是良种脱毒化,全部选用优质脱毒品种;二是作业机械化,从整地、深翻、施肥、播种、防虫、收获全部实行机械化;三是科学施肥,在播种前测土配方配肥,按照比例配方施好基肥,适时追肥,满足生育期所需;四是灌溉节水化,全部采用节水滴灌方式灌溉。使贫困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条件下,实现马铃薯规模种植。
该合作通过多方考察,组织350多户群众在果园推行“果豆套种”模式,长期种苹果,短期种土豆,长短效结合,让群众的收入更有保障。通过合作社种植马铃薯辐射带动,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带动模式,彻底改变了西古村村民和周边群众的种植观念,引领广大群众增收致富。
关爱弱势群众 富了不忘乡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童有明的辛勤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认可。他2007年荣获“全国绿色小康户”称号;2008年获得陕西省三北防护林突出贡献奖、陕西省绿化先进个人称号、青年致富带头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童有明始终不忘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不忘关怀帮助贫困的乡邻。2010年,他得知村上年过六旬的老人李百记和老伴因无人照料生活陷入困境后,便在自己家里腾出两间空房,把老人接到自己家,管吃管住还帮着寻医看病,像照顾亲生父母一样照料他们4年多。他为人善良正直,关心弱势群众,经常帮别人排忧解难。几年来,村里的婚丧嫁娶,童有明都要亲自到场,或表示祝贺,或给予安慰。童有明也因此分别于2011年、2012年先后获得区、市两级“优秀慈善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童有明常说:“贫穷不是农村的象征,愚昧不是农民的标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时刻牢记为民宗旨,尽到公仆之责,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他心里始终装着西古村村民,装着没有脱贫的父老乡亲。今天的西古村发生巨变,这其中童有明所做的好事、实事,用西古村人的话说,就是“数不清,道不完”。(本报记者 刘晓帆 韦懿)
新闻推荐
麻子村以盛产麻子而得名,这是历史,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了。麻子村也出名人,著名作家安黎就是这个村的,村委会的二楼就是安黎工作室,作家回村的时候,在这里休息和创作。安姓是麻子村的大姓,论辈分,村委会主任...
耀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耀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