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曹杏,农家有赞言:“果大如拳,曹里透艳;绿吃不酸,黄时不软;肉厚多汁,手失掰不粘……”在耀州区关庄镇七保村有一座曹杏园,哥哥吴元东和弟弟吴元甲是杏园的主人,他们从父辈的手中接过园子,悉心照料、精心养护,让经历了近百年风吹日晒的120余棵杏树如今依旧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使原本走街串巷售卖的杏子在田间地头就销售一空。半个月的采摘期,收入近4万元,兄弟俩把日子过得像曹杏一样甜。
兄弟俩的杏园树龄高、树冠大,夏日晌午走在杏园里凉爽无比。抬起头,一颗颗黄里透红的甜杏挂满枝头,在阳光下耀眼夺目;深呼吸,阵阵果香扑面而来,丝丝甜味让人忍不住想要品尝。曹杏色泽鲜亮、果实硕大、肉厚细腻、甜味浓郁。树越老,杏的味道越纯正,浅咬一小口,用舌尖轻轻一品,汁水瞬间滋满口齿间,满口生香。吴元东妻子郭焕丽摘下一个杏子说:“这杏甜得很,一下子能从牙齿甜到腰子上去哩!之前还有专家来园里检测,含糖量能达到17度。”游客刘女士专程和同学们来到园子里采摘,为的就是能够吃到老曹杏的味道,她说:“我每年都来,吃了他家的杏后,其他的杏就入不了口啦。”
如此美味的东西,在以前,可愁坏了全家人。杏的成熟期很短且不耐放,从每年6月初开始,采摘期很短,不到半个月就完了,卖不出去只能浪费掉。“杏熟的时候麦也熟了,以前收麦还没有机械化,根本没有时间卖杏。熟透的杏‘吧嗒吧嗒\’落在地上就炸开了,脚都没地方踏,吃不完的就只好烂在地里,很可惜。”郭焕丽说,她甚至觉得这杏园是个累赘,一边收麦一边还要推着自行车去十几里外的城里卖杏,也卖不下多少钱,可一想到杏园是当年公公费了好大劲从生产队买下分给兄弟俩的,近百年来颗颗杏果凝聚了吴家人的心血,便不愿放弃,再累再苦他们也坚持精心管理杏园,除草、浇水、施肥、压枝一样程序也没少过。
近两年,电商有了“杏趣”,这让吴元东吴元甲的曹杏园一下子火了起来。星火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采购人员何凯文介绍,他每天都需要二三百斤的曹杏销往南方,客户评价高,销路也很好,吴元东家这么大的园子,他们集中收购了四五天左右。“今年共卖了10000余斤,收入近4万!”吴元东说,未来他和弟弟吴元甲要好好经管果园,给曹杏套上袋子,装进盒子,打造精品,走商品化道路。
刚刚大学毕业的吴华是吴元东的侄女。今年,她开了微店专门销售自家的曹杏,短短的几天时间,利用互联网已经卖出了200余斤,卖向了深圳、广东、浙江等地,赚了第一桶金,她告诉记者,有人已经提前预定了明年的杏。“能让更多的人尝到我们家老曹杏的味道是我最盼望的事,等明年杏子成熟的时候,我要早早做宣传,帮家里卖更多的杏。”
每年初春杏花开的时候,摄影爱好者和游客纷至沓来,或是捕捉最美的“杏花雨”,或是在杏树下野餐,一派“塬上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的景象。郭焕丽告诉记者,杏园距离龙潭水库较近,下一步她和丈夫想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开办一个集观光、摄影、餐饮为一体的农家乐。“等农家乐开起了,那就真的是甜上加甜啦!”郭焕丽高兴地说。
伫立在七保村的吴家百年曹杏园,从父亲建园,到兄弟俩悉心照顾杏园,再到儿女们利用微商卖杏,三代人用勤劳和智慧将“杏”福传递下去,把日子越过越甜蜜。(本报记者 王艳 程红兰 李由)
新闻推荐
麻子村以盛产麻子而得名,这是历史,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了。麻子村也出名人,著名作家安黎就是这个村的,村委会的二楼就是安黎工作室,作家回村的时候,在这里休息和创作。安姓是麻子村的大姓,论辈分,村委会主任...
耀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耀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