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华商报》改版已20年,从华商报铜川记者站成立以来,《华商报》用心报道这里的每一件重大新闻,同时也与读者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的哥将车祸伤者送医遭讹 对方坚称其为肇事者》、《老艺人30余年做铜雕》、《一天老板》等一篇篇报道,为读者奉献了一个又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瞬间,有读者因此受到激励,也有读者因此更加坚定信念。
錾雕工艺非遗传承人李振华:“《华商报》的报道给予我莫大激励”
李振华是錾雕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非遗传承路上他历尽千辛。提起2014年的一次人物专访,李振华说,两位华商报记者的登门采访,带给了他莫大激励。
李振华祖籍河南滑县瓦岗寨人,出生在一个金属工艺制作世家。爷爷是个做铁艺的老匠人,父亲从小便跟着爷爷学艺,而他在13岁时就给父亲做帮工,15岁已学会一些简单的手雕工艺,如锤击技巧、看火口、铜板粗雕等。如今,李振华在研究中国民间文化车马艺术的基础上,利用传统工艺手法,独特的艺术造型,完成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规格的铜雕车马80余种。
李振华说,2013年他在铜川市新区开设了一间店铺,长期以来由于顾客稀少,他逐渐失去了传承这项手艺的信心。“近10年来文化产品发展较为萧条,当时我感到非常迷茫,该怎么办,成为我当时最为头疼的问题。”李振华说,直到2014年,华商报对他的一次报道,给予了他莫大的信心与支持。
“有一天,两位记者慕名而来,并要求对我做一次人物专访,当时我并未想太多,就配合两位记者完成了专访。”《老艺人30余年做铜雕》,指着眼前华商报的一篇报道,李振华仍记忆犹新。他说,说起来,这也是一场“及时雨”,报道刊发后,不少人打给他电话称在报纸看到了关于他的报道,之后的几天很多顾客也慕名前来,纷纷了解关于铜雕的手艺,除此之外,陆续有多家媒体的来访,为他吸引了不少人气,这给予了他莫大勇气与继续前行的信心。
“店里的顾客逐渐多了起来,不少单位也曾邀请我参加活动,就在当年我还被评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对我的促进非常大。”李振华说,他本身与华商报有较为深厚的感情,早年至今华商报都是他每天必读的报纸,与华商报的结缘不仅止于此,2016年,华商报举办了“工匠评选”活动,受邀参加的他感到非常荣幸,华商报记者也多次来到他的门店,沟通每一辆马车、每一个部件的制作过程。在之后的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十大工匠”是他值得骄傲的荣誉。
华商报记者在李振华的店铺里看到,各种车型、大小的铜雕车马摆满了玻璃橱柜。有黄帝指南车,商代战车,战国的重轮车,战车,轻车,打鼓车,西汉的单辕车,东汉的双辕车、打鼓车、唐车,五代马车,宋代民用的通宪车,偏宪车和军用的斧车,炮车,元车,华丽的名车,清代的轿车等等,各个栩栩如生做工精致。
“这些铜雕马车每件都是我制作的,有顾客想要,我就照展品样式给再做一个出来。”看着一件件铜雕马车,李振华眼中充满着对自己孩子般的爱和不舍。他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这份手艺能够传承下去,让现代都市人了解古文化的魅力,如果不是华商报对我的激励,我也很难走到今天这一步。”
高中教师刘辉:“投稿《华商报》,圆了我的文学梦”
“在《华商报》投稿并得以发表,可以说是圆了我的文学梦。”1999年起,刘辉多次向《华商报》投稿发表文章,多年来投稿已成为刘辉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刘辉说,他的文章在《华商报》得到发表,使他大受鼓舞,因此创作也能持续下去。
今年48岁的刘辉是铜川一所高中的教师,热爱文学的他从1998年开始写作,先后在多家媒体报刊发表了一些文章。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华商报》有一个“百姓副刊”栏目,上面刊登了许多百姓喜闻乐见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许多都是普通老百姓。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刘辉写了一篇文章,投到了《华商报》。
刘辉说,他记得很清楚,那时他投给华商报的第一篇文章叫做《一天老板》,内容主要来源于他在实际生活中的体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文章一投即中,一下子增强了他的信心,之后,他一连投了好几篇文章……比如《爱情锤剪包》《老爸老妈不在家》等文章陆续在《华商报》刊登。文章的刊登,让他大受鼓舞,从此创作一发不可收。
除了文章见报外,令刘辉感到惊喜的是,《华商报》的稿费特别高。刘辉说,他写的其中一篇文章《爱情锤剪包》,曾得到了一百元的稿费。“这个数字在那个时候可不是小数目,创作的同时可以赚取稿费,何乐而不为呢。”刘辉说,多年来,他先后在《华商报》登刊的文章有很多,这让他感到非常荣幸。此外,他也因此收藏了不少具有纪念价值的报纸。
“看到文章发表后,我的父亲也受到影响,热爱文学的他也开始给《华商报》投稿。”刘辉说,他的父亲先后有《糊涂长寿》《宁波印象》等文章在《华商报》刊登。在那时,他们父子给《华商报》投稿,已经成为了他们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6年,在铜川工作的刘辉,还多次向《华商报·今日铜川》投稿,先后多篇文章得到刊发。刘辉说,他的稿件得到了《华商报》的认可,极大地鼓舞了他的斗志,也可以说,《华商报》帮他树立了信心,圆了他的文学梦。
在《华商报》改版20周年之际,刘辉激动不已,他说《华商报》改版这20年来,为百姓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了百姓的生活,宣传了正能量,更是为文学爱好者发表文章提供了平台,在这里,真心的祝愿《华商报》的明天越来越好。
的哥黄新:“救人反遭讹,《华商报》使我坚定信念”
“一路走,一路看。”铜川的哥黄新,不忍错过每一个正能量的细节,从事出租车行业的他,希望能将城市中的每一个正能量都传播出去。
2014年8月24日凌晨,铜川市耀州区宇华出租车公司的哥黄新载着修车师傅焦博超去青岗岭,快到目的地时,黄新发现马路对面一辆摩托车倒在水沟里,他赶忙下车查看,看到水沟里躺着一位伤者,摩托车压在他的腿上,嘴、耳出血。见状,黄新与焦博超将伤者抬出水沟,一边急救一边拨打120求助,急救车赶到后,将伤者送往医院接受救治。
“伤者醒来后,说我就是肇事者,对方称我在路上急刹车,导致他骑摩托车避让不及撞上了,跌进路边的沟里。”提起此事,的哥黄新有些气愤,他无法忘却自己做好事,反而被人误会的感受。黄新说,虽然伤者坚称他是肇事者,但《华商报》的报道,让他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
2014年8月27日,《华商报》的报道《的哥将车祸伤者送医遭讹 对方坚称其为肇事者》,将铜川耀州区宇华出租公司的哥黄新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该报道全国十余家网站转载。网友热评如潮,几乎全是对的哥黄新的点赞和对讹人者的讨伐。
“当时我的车没有一点剐蹭,车上还有乘客可以作证。”黄新说,华商报记者赶到现场,采访过程中,现场的每一个细节、目击者的陈述,都是对事实的真实还原,报道刊发后,他也因此更加坚定随处传播正能量的信念。
“看到有人受伤,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救人,不能眼睁睁见死不救,虽然在这件事情上伤者对我有误会,但《华商报》的报道让我丝毫不感到后悔,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我都会倾尽所能的帮助别人。”
黄新今年41岁,原来是秦岭水泥厂的一名看火工。他连年被厂里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他曾跳入大水池中救了同事李卫舟,在火热的窑炉中救了晕倒的工友穆小娟。如今开着出租车走街串巷,见人落难就帮一把,从来都是搭上时间和油钱免费服务,好事做了一串串,是行里有名的“热心肠”。黄新说,与《华商报》的结缘,使他的好人梦更加坚定,平日在跑出租车期间,相助他人,早已成为了习惯。
2015年9月14日,铜川的哥黄新在新区牡丹园附近营运时,遇到一交通事故伤者。拨打急救电话后,黄师傅根据其中一名伤者提供的模糊的信息,挨家挨户寻得其家属。除此外,黄新的正能量事迹还有很多,面对华商报记者采访,黄新说,他所做的事,出于本能,源于《华商报》。在今后的生活中,他希望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正能量的传播队伍当中。
元老级投递员杨双娟:投送报纸19年 以工作热情赢得读者认可
“不管巷子有多深,楼有多高,都要投递入户。”自从事华商报发行配送工作以来,杨双娟以自己的工作热情,赢得了读者与每一位发行人员的认可。说起与《华商报》之间的故事,她表达出的是对这份工作的热情与自豪。
今年45岁的杨双娟,是《华商报》在铜川的元老级投递员,1998年应聘来到华商报社铜川发行站从事发行配送工作,岗位是投递员。“那时候的发行站叫做分投点,刚投入工作的我,几乎对发行工作没有啥认识,每天的工作就是将报纸送到每位订户的家里。”提起当年的情景,杨双娟记忆犹新,她说,由于工作性质,每天她都要早早起床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配送工作,以保障每一位读者能尽早读到报纸,这对于刚参加投递工作的她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
“报纸从印制完成,再送到发行站时,已经是早晨的5点左右。”杨双娟说,当时她负责的是耀州区的配送工作,报纸抵达发行站,她首先要进行套报整理,之后紧跟着就是紧张的配送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她逐渐熟悉了工作流程,并喜欢上了看报。
“虽然工作时间紧张,但每天快速浏览一遍报纸,已成为了习惯。”杨双娟说,从报纸上她学到了从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知识,渐渐这份工作让她感到自豪,并深深的热爱上了它。
如今,杨双娟已参加配送投递工作达19年,多年来获得10余项优秀征投员荣誉,面对这些荣誉,杨双娟引以为豪,她说,干一行爱一行是从事一项工作最基本的条件,过去发行站的宗旨与口号是“不管巷子有多深,楼有多高,都要投递入户。”她也一直按照这条宗旨严格要求自身。
在杨双娟的印象里,很清楚地记得2008年的雪灾,配送报纸时的场景。“当时,耀州区下着大雪,地面结冰,骑着电动车难以前行。”杨双娟说,这期间,报纸的配送难度加大,她心急如焚,为了使读者可以准时收到报纸,她不得不硬着头皮艰难前行,最终虽然未准时将报纸送到用户家中,但取得用户的理解,让她深受激励。
因为用户理解,送报纸的同时她得到了不少客户的认可。杨双娟说,至今她仍记得一件事,有一天下大雨,她顾不得雨淋,途中一家一家的配送。在送到耀州区锦阳三巷一位用户家中时,对方见她一脸雨水很是感动,临走非要她带上一把雨伞。另外,还有很多用户,经过长期送报已经掌握了她的投送时间,每天准点就在门前等待,就为了让她少跑一段路,多节省一些时间。
“得到用户的理解,再苦再累也心满意足,这么多年我始终无法割舍这份工作。希望每一位发行员,都能以最饱满的热情与服务,投入到《华商报》的发展中。”杨双娟说。本版稿件由华商报记者 郭强 文/图
新闻推荐
全市科技工作成效显著截至6月中旬,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7760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86.2%;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完成19件,完成全年目标任务68%
本报讯(通讯员任正华)今年上半年,全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的支持指导下,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追赶超越助推转型发展为主线,以省市考核目标任务为重点,定...
耀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耀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