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萍 记者 屈荔鹏
“现在生活好了,吃穿不愁,自来水通了,路也修到了家门口,干部们还常到家里来问我有啥需要,真的很难得呀!”耀州区土桥村的赵大爷高兴地说,“我对村上提了几条建议,都被包村干部记进了随手的红本本里。”赵大爷说的红本本,就是耀州区党员干部人手一册的民情日记本,从村支部书记到区委书记无一例外。目前,广大党员干部上班记业务,走访记民情,闲时做小结,定期写心得,写民情日记已经成为耀州区干部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住庙湾镇的万富平老汉,生活困难,住房条件差,包联干部在民情日记本中记着:“建议移民搬迁”。通过包抓干部的多方联系协调,万富平老汉与湖羊养殖合作社达成协议,年底得到了一笔可观的分红,还争取到了陈家山阳光小区移民搬迁的新房。
全区千名党员干部进农村、走社区,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及困难,认真记录在民情日记上,记录的内容有一家一户的“小民情”,也有事关千家万户的“大民情”,对于群众的意见建议,建立了收集、交办、督办、答复、公示等一整套解决机制,答复解决率100%。
为了能随时掌握社情民意,全区党员干部每月都主动到所联系包抓的农户家中进行家访,民情日记也要求做到“五必记”,即生活困难必记、致富难题必记、邻里纠纷必记、意见建议必记、信访问题必记。做到百姓冷暖事、点滴在心头,将群众所需所盼作为党员公开承诺的重要内容,变过去的“干自己所想”为现在的“解群众所需”,群众有诉求,干部有行动,定期回访,了解处理结果,确保工作的落实,并对处理结果由反映问题群众进行签字确认。
近年来,全区干部共走访群众520万余户(次),收集民情民意2600余条,为群众办实事1000余件,排查调处社会矛盾纠纷57起。如今,反映自身困难的群众少了,关心民生项目的群众多了,提意见的少了,出主意的多了。
耀州区干部的民情日记里记录了多少家长里短的“小事”,谋划着多少架桥修路脱贫致富的大事,已经数不清了,但它记录着民计民生的喜人变化,见证着党群干群关系的日益紧密。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王亚东)近日,市人社局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市委“学习党规党纪自觉作好表率”活动,进一步加强干部思想纪律作风建设,聚焦差距,砸实责任,认真落实“三项机制”,提振...
耀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耀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