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面对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及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在处于追赶超越、转型发展的铜川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铜川城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积极抢抓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加速推进、机制体制全面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的有利时机,深入落实中省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建设“四个铜川”为总目标,以追赶超越、转型发展为总遵循,积极稳妥推进规划引领、产城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新型缄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一)城镇化水平位居全省前列。铜川市现辖3区l县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2个镇、6个乡、13个街道办事处、543个村委会、57个居民委员会。2016年,全市城镇常住人口为84.72万人,城镇化率为64.23%,城镇化水平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9、8.9个百分点。
(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启动实施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通过实施南拓西展、北疏中控发展战略,形成了北市区—黄堡—董家河—耀州—新区—坡头等带状组团型中心城区空间格局,城市发展扩容提质。以新区为核心的铜川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耀州、王益、印台、宜君等区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城市市政公用设施逐步完善,城市道路、供水、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210国道改扩建,新区东环线建成通车,西北环线开工建设。南市区集中供热工程如期投运,建成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开展了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重大战略,加快构建以现代工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突破的新型产业体系。坡头、黄堡、董家河等8个工业园区加快建设,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被确定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和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5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33个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红色照金、青色陶瓷、金色玉华、黑色煤炭、绿色养生的“五彩铜川”文化交相辉映,四大景区和马咀、金锁石林等乡村特色旅游持续升温,2017年上半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1.85亿元。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铜川作为资源型城市,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群体和产业规模发展缓慢,劳动密集型的接续产业发展落后。致使城市结构布局及功能配置不够合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
一是城镇缺乏聚集力。二是产业缺乏拉动力。三是规划缺乏制约力。四是政策缺乏推动力。
三、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内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针对存在问题,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建议铜川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城市、园区景区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产业的吸附能力,按照“沿线组团、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不断放大城市、园区景区和重点镇的集聚效应,形成城镇群、产业带、园区景区协调发展;县城、镇乡、特色村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化体系,为加速转型发展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超越、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绘就发展蓝图。市委、市政府应在全市层面,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尽快制定出台铜川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统筹协调领导小组,全面推动新型城镇化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项目担纲、建管并重,大手笔、高起点编制囊括城区、景区、园区、镇区、中心村全覆盖的规划体系,科学划定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限定开发边界,着力增强城镇发展的张力。要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要求,坚持“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思路,加快城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建设的品质。要最大限度将水、电、气等资源向镇村倾斜,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优化配置、产业发展在城乡优势互补、人口在城乡有序流动,着力提升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要坚持外学内挖,及时总结推广耀州区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和宜君秀美山城建设工作经验,稳步推进黄堡、董家河等5个重点镇和照金、陈炉2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建设,以点带面、以面扩全,致力打造产业基础雄厚、文化特色鲜明、宜居宜游宜业的综合性特色城镇。
(二)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吸纳能力。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始终把服务人、满足人、提高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加快居住证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丰富居住证的服务内涵,结合社会领域综合改革,着力在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等方面制定鼓励激励等支持性政策,全面推行“同城同待遇”,真正让外来人口“进的来、住得下、稳得住、融的入”。同时,要高度重视进城农业人口的培训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快面向大众的“双创”服务体系建设,在政策、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农民创业,促进农民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转变。要全面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深人开展“人人技能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帮扶有意愿在城落户的农业人口能凭借“一技之长”在城镇创业就业,立稳脚跟,有序实现市民化。
(三)发展壮大产业,提供强力支撑。产业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必须要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要依托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按照“精煤、扩电、强铝、优水泥”的思路,坚持破立并举,积极处置僵尸企业,培育壮大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旅游、中医药养生等现代服务业,多层次宽领域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实现由资源产业单极拉动向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同时要围绕建设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市的目标定位,加快煤、电、铝、水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二次创业”,着力提升航汽铝材料工业、新型能源、陶瓷产业、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水平,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再现新辉煌。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完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致力解决农村排水、排污、垃圾集中收运等难题,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形成“既有个性亮点、又有区域特色”的城镇。
(四)完善金融支撑,加快建设步伐。要结合中央新一轮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政策要求,尽快建立健全与铜川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在构建市场化融资主体、资金转化运用、金融监管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不失时机地推进财政、土地、行政管理等综合性改革,以市场化方式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现代要素向农村流动,充分激发城镇建设动力。同时要通过联合贷款、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等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以PPP等方式参与城市建设,拓宽筹资渠道,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加快交通路网、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镇建设品质。
(作者 叶强 系市发改委总工程师)
新闻推荐
“陕西好人榜”发布仪式在耀州区举行 鲍贻勇常雅玲陈安锁马登科出席
本报讯(记者赵盼)3月9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耀州区委、耀州区政府承办的2018年1—2月份“陕西好人榜”发布仪式暨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铜川市耀州区举行...
耀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耀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