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是促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截至2017年年初,铜川市共有1.09万名农民工返乡实现自主创业,创办各类企业、家庭农场及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3804家,实现总产值4.85亿元,累计就地吸纳就业总人数达1.64万人。
在国家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大背景下,目前,这些乡村创客在广阔的田野里“拳脚”施展得如何,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018年2月底,记者随铜川市人社局调研组先后到铜川市印台区、耀州区、宜君县的部分乡村实地调研走访,发现目前返乡农民工创业存在着融资渠道不畅及培训针对性不强两个突出问题。
融资渠道不畅为首要瓶颈
王海荣是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甘草塬村人,高中肄业到社会闯荡,曾在饭店、家具厂打过工。2012年,他雇了1名工人开始用核桃木加工家具,开启了自己的返乡创业生涯。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他创办的铜川市伯琚堂古典家具有限公司年产值已上千万元,有固定工人40余人。回想起创业之初的情景,王海荣表示,遇到的困难主要是资金问题。因为银行借贷门槛高,跑了3年,都没有从银行贷到款,有时不得不借高利贷。
返乡创业者的初期投资大多靠外出务工自我积累的资金,资金量不大,正规金融机构支持力度有限。在此次走访的7名返乡创业代表中,仅有2名是通过商业贷款筹集资金,其余创业者都是向亲戚朋友借贷,难以享受到相关政策支持。另外,大部分返乡创业者创业时缺乏通盘考虑,初期就将资金一次性投入到项目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缺乏后续资金和防备风险的能力,受金融体制、企业规模、信用条件等因素制约,只有靠民间借贷资金维持生产和再生产。有时企业因资金短缺,痛失不少商机。所以,融资难成为返乡创业者创办企业难以持续发展的首要瓶颈。
培训与创业者需求有差距
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当乡村创客迈出第一步,进入创业最初发展阶段时,很多人因为在管理、金融、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欠缺,市场分析能力、组织经营管理能力不强,缺乏自主研发、技术创新意识,难以适应市场、驾驭市场,遭遇“本领恐慌”。创办鑫鑫兴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印台区返乡农民工郭文兴告诉记者:“原来销售苹果依靠熟人和实体店,但现在网购非常流行,因为没有操作经验,合作社销售苹果时在电子商务这块是最薄弱的环节。”
创业阶段快速发展与人员知识储备欠缺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创业者的发展空间。目前,返乡创业者普遍有较为强烈的培训需求,而反观现有的培训与创业者的期待还存在差距,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不足。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开展了职业技能、电子商务等相关培训,但与创业者的需求相比还相对滞后,存在培训讲不到创业者想听的内容上的现象。不少乡村创客反映,“土专家”“洋专家”结合不到位。比如“土专家”虽然教授的技术实用性强,但创新性不足;“洋专家”能够带来最新的技术和理论,但授课方式不够接地气,安排的课时较少。
出实招解难题为创业添动力
如何点燃融资和培训这“两把火”,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再添动力?此次调研组组长、铜川市人社局局长马新民告诉记者,首先,各级职能部门要积极落实金融支持政策,打造资金扶持平台;可在乡村振兴计划中安排一部分资金专门扶持农民工创业;在拓展融资渠道上,可实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工作,拓宽农村有效抵押物范围,完善违约处置等制度设计,着力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资金需求。其次,各级人社部门和职能单位要针对返乡农民工进行量身定做式的培训,优化培训内容,根据不同创业群体的不同需求,分层次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创业培训;对有一定创业基础的返乡创业者,开展能力提升的“精品式”“菜单式”培训,并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形式,让土洋结合,着力提高他们市场预测、风险抵御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原载《陕西日报》2018年4月3日第6版)(陕西日报记者 李艳 霍海澎)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冰剑)3月22日,耀州区瑶曲镇闫曲河村,区林业局高级工程师王胜利正在给贫困户进行核桃栽植管理技术现场讲解培训。整个培训采取面对面形式,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栽植现...
耀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耀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