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微风轻漾,正是万物拔节、播种施肥的好时机。
在耀州区瑶曲镇群山之中的闫曲河村,42岁的庄稼汉子柯昌金吃过早饭,安顿好身有残疾的双亲,就扛着锄头着急忙慌地往外走。他一边走一边想,不知道这场知时节的雨水过后,自家地里前段时间新种下的8亩核桃苗成活了没有……
带着一颗忐忑的心,走了半个多小时的山路,柯昌金一来到自家地里,就仔仔细细地查看着……终于,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一时间,他高兴得像个孩子,一个劲儿地说:“活啦,活啦,全活啦!新发的芽儿都冒出来了,估计过不了几天就能看见叶子了。”
柯昌金之所以这么担心,不是没有原因。以前,村里人也种过核桃,可是成活率一直不高。那么,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敢一次就种8亩呢?柯昌金向记者娓娓道来:“这次跟以前不一样,以前是我们自己种,缺劳力、没技术,更没有条件给浇水,树咋能活?这次有专业人员给我们指导,村合作社统一组织,把水拉到地头,我们贫困户参与种植还有工钱拿,核桃树长大了还有收益,有这好事为啥不种?”
柯昌金口中的专业人员说的是耀州区林业局的技术人员。今年春天,为了解决贫困村缺劳力、缺技术的难题,耀州区林业局一举打破往年干杂果经济林的栽种模式,先是由区上筹措资金,林业部门先期对苗木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然后,各镇办统一组织,村级集体经济具体实施,组织劳力统一栽植,栽植费先建后补。
在栽植过程中,各村集体经济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让家里无多余劳力的贫困户在给自家种地的同时,还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一举两得。这不,像柯昌金这样,家里有6口人,妻子要照顾两个上学的孩子,自己要照顾残疾的双亲,无法外出打工的贫困户便成了这次经济林项目的直接受益人。截至目前,共有瑶曲镇闫曲河村、关庄镇北窑村、照金镇高尔塬村等7个镇、94村、2501户贫困户从中受益。
提起因贫困户家庭缺劳力、缺技术而发展干杂果产业的曲折,下派到闫曲河村当“第一书记”的耀州区国有柳林林场干部贺建德深有体会。2014年,初到闫曲河村的贺建德,就为村里产业发展下了不少工夫。经过充分的调查和走访,贺建德决定把适宜在闫曲河山地上生长的干杂果作为脱贫致富的产业来推进。三年间,贺建德利用在林场工作的优势,先后3次为村上争取苗木共计上万株,但是现实并没有往他预期的方向发展。他说:“树发到有意愿、有闲地栽植干杂果的贫困户手里,不是因为栽植周期过长,缺劳力错过最佳栽植期,就是因为挖坑不规范、没条件浇水,成活率不超过60%。”来帮扶的技术人员精力有限,不可能给每家每户都把树种了。为此,贺建德干着急也没办法,只能不停地督促,可贫困户一句“我没时间,缓两天再种”让他哭笑不得。
而这次栽植,耀州区林业局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全程指导,放线、挖坑、栽植、浇水、覆膜,每一个环节都高标准、严要求,规范操作,再加上为自家种地还能挣工资,贫困户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短短不到20天,全区栽植核桃、花椒等干杂果经济林1.2万亩,成活率达到95%以上。
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想要提高林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少不了技术的力量。对此,耀州区林业局成立3支技术服务组,同时每个镇安排1名技术干部,同步做好技术指导培训。培训班、现场会轮番开展,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贫困户干杂果后期管理水平,确保新栽苗木能茁壮成长,为贫困户能从经济林产业中稳步收益保驾护航。
微风渐暖,登高远眺,闫曲河村近300亩的核桃树分散在一片片山坡上,一行行新栽的核桃苗在风中摇曳。看着地里成片的核桃苗,柯昌金对未来的生活信心满满。
生态美、百姓富,耀州区为贫困户储备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奏出了一曲脱贫增收与生态共建的清扬之音。(本报记者 原玉红 焦悦)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王敏)今年以来,耀州区财政局紧紧围绕财税中心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征收力度,在完成财政收入的同时努力提高收入质量。在继续稳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紧盯全区“2342”工程...
耀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耀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