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红卫 通讯员 汤小民 周培生
宜君县通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做亲民、利民、靠民、护民好干部,宜君县各级领导干部遇到问题不回避,通过现场解答、集中解答和督办解答等形式,叩开群众心扉,解决群众的难题,把良好的工作作风带到一线,将群众所求所需落实在基层,赢得了群众好评。
知晓群众冷暖安危,做“亲民”好干部
宜君县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牢牢把握基础在学、关键在做、重点在改、核心在干的要求,坚持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做表率,带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作为村干部,就要把村民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视长辈亲如父母,把平辈当作兄弟姐妹,将晚辈看作自己的孩子。”这是宜君县高疙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代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高疙瘩村采访,郭代民朴实的语言、鲜活的事例阐述了做一名亲民、利民、靠民、护民的“四民”型干部的经验做法。该村“两委”班子,以增加群众收入、提升村民幸福指数为己任,探索出了“四民”型农村基层干部标准,为全县基层干部“服务一线建新功、解困脱贫促发展”“冲在一线、干在实处,争当党员先锋”树立了标杆。高疙瘩村按照“强设施,惠民生;兴产业,促增收”的发展思路,以努力改善群众的“吃、住、行”作为赢得群众信赖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先后实施了改水、移民搬迁工程、平整坡地、修筑通组水泥路、通电等工程,村容村貌得到改善,群众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了解群众愿望期盼,做“利民”好干部
7月25日,太安镇朗二井村举行“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产业脱贫”启动仪式。作为该村产业发展的起步,3家农家乐也于当日开业,为到此旅游的游客提供就餐服务。朗二井村农家乐所提供餐饭以当地特色的搅团、漏鱼为主,可同时满足100余人同时就餐。
据了解,宜君县委政法委作为郎二井村的包扶单位,自2012年起,先后争取资金300多万元,为该村完成了视频监控、太阳能灶安装,通村道路、村中巷道硬化,危房改造,文化室和广场建设,人畜饮水,高产玉米推广,樱桃栽植及路灯安装、主巷道两侧花园布建等项目工程。紧紧围绕郎二井村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等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问题,先后为村上修砌了道路护坡,安装了广场护栏,实施了墙体粉刷,文化墙建设等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经过充分调研,结合郎二井村区位优势,提出了以开办农家乐带动养殖业和特色旅游业等产业发展,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最终达到所有群众共同富裕的目标。
惦记群众“家长里短”,做“靠民”好干部
尧生镇为加快桃村群众脱贫步伐,圆群众致富梦,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洛河西岸贫困带的帮扶工作,因地制宜为桃村“量身定制”了“旅游+农业”的发展规划。结合桃村的气候特征,在下桃山上栽植双矮苹果园300亩,种植地膜玉米130亩,地膜油葵130亩,勾勒出了“对卧金龟”特有花纹,为桃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也解决了当地因气温低种植物低产的问题,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依据桃村“对卧金龟”的地貌特点,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挖掘历史文化,建成了“一目览景台”和“祈福赏景台”两处,金龟出水池1个,吸引来了众多游客在桃村观景、写生、摄影,带热了乡村民俗游,激活了洛河西岸的民宿经济。“旅游+农业”产业模式,增加了桃村旅游的人气和外界的关注度。
珍视群众“针头线脑”,做“护民”好干部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社保兜底拳、产业扶贫拳、就业扶贫拳、教育扶贫拳等一系列扶贫“组合拳”效应日益凸显。马场村是宜君县公安局的包扶村。该局大力开展“孝道扶贫”工作,将27户有子女的贫困户作为“孝道扶贫”的重点对象,通过讲中华美德、讲致富故事等一系列活动,从子女教育入手,给他们传美德能量,发致富信号,通过他们再去影响并带动整个村子人人讲孝道、家家比致富。马场村青年李某,前几年惹是生非,是村民眼中的“问题青年”。公安局帮扶干部经过耐心帮教,让他幡然醒悟,并结合李某家住运煤专线旁的现状,帮助他发展洗车服务业,目前实现了月增收1500-1800元,成了村民眼中的致富好青年。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宜君县棋盘镇高疙瘩村“两委”班子探索出的“亲民、利民、靠民、护民”的“四民”农村基层干部标准,必将成为推进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提升干部形象的永不“打折”的刚性标准。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和红侠)全市都迎来了学生开学季,随之而来的“开学经济”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笔者在宜君县了解到,部分文具店内各种书包、时尚文具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书店内各种教辅读物让人眼花缭...
宜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君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