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晓帆 通讯员 周培生
没有产业支撑,再美的村庄也是空架子,再美的愿景也是画饼充饥。要实现村庄可持续发展,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必须有产业项目作为支撑。市发改委派驻宜君县尧生镇思弥村第一书记刘涛说:“组织上既然派我到村里来扶贫,不能只是给村里修路、通水、通电,留下一堆硬件设施就走人。我不但要为村里‘输血\’,更要为村里‘造血\’。”
2015年8月,刘涛到思弥村任第一书记后,结合村里“一产独大”,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重的实际情况,经过多次考察、学习,结合思弥村地域日照时间长且群众院落、窑顶空间可利用率高的先天条件,积极争取到全市唯一一个国家补助200万元资金光伏扶贫试点政策,并顺利引进了总投资5559万元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扶贫项目。此项目的落地,将让思弥村彻底告别无“工(业)”不富的历史。这个项目建成并网发电后,除了平均每户每年可直接增加3000元以上纯收入以外,还能为村集体创造一定的经济收入,彻底破解“空壳村”的问题。
为了通过该项目增加群众收入,刘涛经常开着私家车带着村干部往返于思弥村和西安之间,与项目单位进行分红谈判,土地租赁金谈判由原来的每亩每年600元谈到每亩每年1000元。在一次合同谈判中,项目单位黄总对刘涛说:“小刘书记,我们真服你了,为了群众增加收入,你来回跑了这么多次。现在,分红比例我们也提高了,土地租赁金也提高了,你还得让我们再给群众窑洞屋顶免费硬化,你看你还有没有别的要求?”刘涛面带笑容的回答道:“党和政府给你们企业的扶持政策好,企业受益当然还得让群众受益了,我代表全村的父老乡亲感谢黄总给我们让利,如果可以,您看光伏项目建成后的日常维护能不能来让我们村群众自己做,把日常维护费让群众来挣……”最后,黄总还是被刘涛这种死缠烂打的方式所折服。当拿到满意的合同后,刘涛松了口气,对支部书记郭义平说:“有时候我们干事,脸皮必须厚些,群众得到的利益就多些!”自从,刘涛也因此有了一个新“头衔”———光伏书记。
刘涛说:“既然当了村上的第一书记,那就应该让自己成为群众的‘家里人\’。”群众提出要给秦腔自乐班提供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他立即与市群众艺术馆联系,争取文艺下基层送服务项目,在农闲时对全村的秦腔爱好者提供3天的免费专业培训。针对群众反应的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他积极协调、多方争取到涉及项目资金100余万元。他凭着肯干实干的业绩,成为了思弥村老百姓脱贫攻坚的“主心骨”。
在刘涛的主持下,思弥村党委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群众民情电子档案、建档立卡贫困户电子台账和帮扶电子台账,整理脱贫攻坚工作纸质档案5大类近1500余件;研究制定出《思弥村三年发展暨脱贫攻坚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依托市发改委和第一书记的资源优势,累计争取和落实各类项目建设资金304.5万元。不仅如此,刘涛还邀请市知名果业专家驻村开展了20天的苹果专业技术培训,累计开展培训40余场次,受训群众1200余人次,为果农提升苹果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组建成立专业合作社2个、村级互助协会1个。争取44户贫困户产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15.2万元,引导和帮助贫困户积极发展苹果产业和家庭养殖业,目前,肉牛和白山羊存栏分别达到15头、500只。全村特困户移民搬迁“交钥匙”工程共3户,目前2户在镇区的群众已顺利入住,1户进(县)城的群众正待摇号分房。
一直在外打工的村民张军华听说村里的“第一书记”带来了扶贫项目,就马上回村发展了自己的苹果产业,但遇到了资金困难。张军华通过电话告诉刘涛,他准备在陕西信合贷款发展苹果产业,可是贷款却出现了问题。刘涛得知情况后,第二天一大早便赶往铜川信合业务办公室,他向业务人员说:“群众很着急,看能不能跟省联社联系下尽快解决。”信合工作人员被他对群众的那份真情所感动:“刘书记,您在这待了一早上了,你放心,我们正在与省联社积极对接,争取今天下班前把问题给解决了,请放心回去吧。”第二天,张军华就顺利贷到了5万元的贷款。目前张军华不仅改造完了自家原有的老园,还建起了新园。
发展林下经济,也是党员联户脱贫的有效方式。刘涛积极带领大家把空间都综合利用起来,把养殖业都发展起来,给村民们免费发放鸡苗,增加农民收入。村民贺明明称赞道,这项政策真是贴近民心啊。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张军锋王新怀)近日,宜君县雷塬中心小学举办首届班主任工作论坛研讨会,全校六个年级班主任及副班主任用生动的案例、感人的故事介绍了自己如何通过发挥班干部的领导作用管理班级工作的做...
宜君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宜君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