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对秧田进行最后的细耕和盖平。
????育好的秧苗在长高约8厘米时起出。
本报记者李晓军通讯员周培生奚淑亚摄影报道
宜君县高村所处的山岔川道很早就有渭北“小江南”之美称。和这里许多村庄的村民一样,高村人大多也是来自四川、湖北、安徽的“移民”。
上世纪80年代末,勤劳质朴的山岔人依托清澈甘洌的山岔河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始种植水稻,种植面积曾达1100亩。当年“碧波稻浪”“稻花飘香”的美景在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带上成为独具特色的风光。这里生产的稻米由于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口味独特而畅销市场,供不应求。后因劳力、价格等因素影响,群众耕作积极性受限,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2016年,在宜君县产业政策扶持下,水稻在高村再度种植发展,水稻种植不仅形成了具有现代特色的产业格局,带动了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成为了当地一道亮丽的景观。
新闻推荐
为了乡亲们不再“因病返贫” ——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铜川宜君哭泉扶贫纪实
扶贫现场记者段宏江文/图为进一步做好***工作,避免扶贫户“因病返贫,因病更贫”情况的发生,6月2日下午,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院长王显在当日专家门诊工作结束以后,带领相关人员,驱车前往宜君...
宜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君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