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李存修,1942年出生,安丘人。曾任四川省旅游局常务副局长、四川省翻译家协会常务副会长等。著名旅行家、著名翻译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译协理事等,现任广东省旅游文化协会会长。曾经入选“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被评为中国首届十大旅游风采人物。
“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文字记录旅程”,这一直是当代“徐霞客”李存修的作风。已经七十多岁的李存修去过上百个国家和地区,走遍了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地,唯一没有去过的就是南极洲,这也是他心中的一个缺憾。经过四个多月的准备工作和严格的体检检查之后,在2017年的11月20日,他终于开启了南极之旅。近日他回到安丘老家,接受记者采访,讲述自己的南极之旅。
走过六大洲,唯一缺憾是南极
“真正的旅行家,一生应该去一次南极”,这是李存修时常说的话。李存修从高中时代开始旅行,鲁东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参加工作,一直在四川从事外事翻译,那时便与旅游结下不解之缘,至今已有60年,爬崮顶、徒步行走大运河……足迹踏遍祖国大好河山的每一个角落,几无死角。世界七大洲,他走遍六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曾两次抵达阿根廷南部,却都与南极洲这片净土失之交臂,这成为他心里的缺憾。
2017年下半年,李存修终于有机会可以去南极了。然而当李存修做出这个决定时,却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毕竟已经是76岁高龄了,南极的条件艰苦,家人都不放心。
“以我现在的年龄,再不去,就真的没有机会了。”李存修说,10年前,每年约有500人去南极旅游,现在能达到5000人,他要成为这5000分之一,“我一定要去一次南极,不仅仅是看那里的风景,还要进行科考,亲眼看看南极大陆的丰富物种”。因为李存修的坚持,家人终于同意他去南极的决定。签下“生死状”,开始南极之旅
想要去南极,需要经过涉外医院严格检查,李存修年过七旬,经过多次检查,各项身体指标均达标。查体通过后,李存修还签下了“生死状”。“去南极之前都会签合同,约定出现任何问题都由自己负责。”李存修说,南极没有医生,也没有药品,根据要求,每个人都要随身带好需要的药品。
前期检查结束后,李存修开始准备去南极的行李。“我的行李足足有20余公斤,达到了飞行的上限。”李存修说,除了吃的,因为年龄大,他还准备了较多厚衣服。
2017年11月2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68人集结广州登机,经过32个小时、几次转机来到阿根廷最南端的火地岛,登上游轮,2个小时后,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南极。同行的168人中,李存修是唯一的山东人,也是四名70岁以上的成员之一。
到了南极,168人吃住都在游轮上,其它时间被分成16个小组,每天早上乘坐橡皮舟上岸,有领队带他们上岸考察。11月、12月份正是南极的夏季,温度在-10℃以内,还不是特别寒冷,这给他们上岸考察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最难克服晕船,最庆幸拿回“南极石”
虽然正处于南极洲的夏天,但那里的天气也很多变。“在南极最怕遇到风浪,八级风算很平常的,大风刮到十级游轮就会停靠。我们也经常会因为天气原因改变考察行程。”李存修说,因为风大浪大,游轮不停摇晃,房间里的桌子根本放不住任何东西。
整个的南极之旅,李存修最难克服的就是晕船,他几乎一直处于晕晕乎乎的状态,吃药也不管用,好在不是一直都在船上,上岸后会有所缓解。但李存修说,他很享受这种一边旅行一边学习的过程。
游轮上准备了许多丰富的食物,近20天的时间,李存修说他吃的还不错。“南极没有新鲜蔬菜、水果,我带了咸菜、方便面、水果等,旅程结束还有剩余,就都送给了在南极科考站的同胞。”李存修说,在南极,不管你来自哪个省市,只要是中国人就是老家的人。而最让他感到自豪的就是,现在南极的最高点、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插着中国国旗。
李存修说,南极有着极为严苛的环境保护制度。在游轮上有一大池消毒水,每次上下船,游客都要从里边走过进行全身消毒。平时产生的所有垃圾,甚至排泄物都要带出南极,不能留下任何东西,当然也不能带走任何东西,不过,李存修“破例”了,他穿着水靴下海,捞了两把小鹅卵石,回来时经过四趟安检,好话说了几大箩筐才得以放行。“这是旅行路上最珍贵的纪念。”李存修说。
梦想实现着手写书,想跟更多人分享
“有惊喜的东西,一定要分享”,这是李存修的理念,结束南极之旅,经过30多个小时的飞行,落地后,他顾不上奔波劳累和时差困扰,马不停蹄地开始在国内多所大学作报告。2018年元旦后,李存修回到老家安丘,在安丘和坊子作了两场报告。
李存修说,他准备利用在老家的这段时间,将南极日记进行再创造,与之前完成的南非洲、南美洲的所见所闻一起,集结成一本书——《南半球之旅》,让更多的人了解南半球。
说起这次南极之旅,李存修说看到在那里工作的中国同胞确实十分艰苦,这也激起了他的斗志。虽然这次旅行对李存修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但这并不是他旅行生涯的终点。“永远不要把自己当成老人,时刻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人就是要靠精神活下去。”李存修说,今后他会继续旅行考察,不会停下脚步,“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本报记者齐英华常方方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讯1月14日,记者从安丘市城管监察办公室了解到,街头小广告泛滥,就像一块块“牛皮癣”,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市容市貌。为治理这一顽疾,安丘市城管监察办公室加大投入升级便民服务设施,更新增设...
安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丘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